共享发展理念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2章 共享发展理念与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 | 第14-24页 |
2.1 共享发展理念 | 第14-16页 |
2.1.1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 第14-15页 |
2.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共享”理念 | 第15-16页 |
2.2 新型城镇化理论释析 | 第16-18页 |
2.2.1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 第17页 |
2.2.2 新型城镇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 第17-18页 |
2.3 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 | 第18-24页 |
2.3.1 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共享 | 第18-20页 |
2.3.2 资源禀赋和发展机遇共享 | 第20-22页 |
2.3.3 历史文化与绿色生态共享 | 第22-24页 |
第3章 基于共享发展理念审视传统城镇化建设 | 第24-30页 |
3.1 地区发展差距较明显 | 第24-25页 |
3.1.1 城市发展差距逐渐拉大 | 第24页 |
3.1.2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 第24-25页 |
3.2 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较为滞后 | 第25-26页 |
3.2.1 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 第25页 |
3.2.2 经济市场化程度低 | 第25-26页 |
3.2.3 经济市场化程度低 | 第26页 |
3.3 农业转移人门受排斥 | 第26-27页 |
3.3.1 “半市民化”的失地农民 | 第26页 |
3.3.2 “两栖”状态的农民工 | 第26-27页 |
3.4 资源环境矛盾较严重 | 第27-28页 |
3.4.1 资源承载能力降低 | 第27页 |
3.4.2 生态环境破坏加剧 | 第27-28页 |
3.5 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型 | 第28-30页 |
第4章 共享发展理念下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路径 | 第30-39页 |
4.1 以加快市民化进程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 | 第30-33页 |
4.1.1 制度改革破除“市民化”障碍 | 第30-31页 |
4.1.2 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 | 第31页 |
4.1.3 提高就业生计能力 | 第31-32页 |
4.1.4 培育市民意识 | 第32-33页 |
4.2 以“四化”协同发展助推城镇化转型升级 | 第33-35页 |
4.2.1 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夯实基础 | 第33-34页 |
4.2.2 新型工业化为城镇化奠定产业支撑 | 第34-35页 |
4.2.3 信息化为城镇化增强创新驱动力 | 第35页 |
4.3 建设城镇生态文明与传延历史文脉并举 | 第35-39页 |
4.3.1 现代城镇的生态性与文化性 | 第35-36页 |
4.3.2 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镇 | 第36-37页 |
4.3.3 传承和延续城镇历史文脉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