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智能交通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11页 |
1.2.2 基于视频的车辆违章检测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1.4 小结 | 第15-16页 |
第2章 基于改进DPM的前方车辆驶入快速检测方法 | 第16-28页 |
2.1 基于图像的车辆检测技术 | 第16-17页 |
2.2 基于可变形部件模型(DPM)的车辆检测方法 | 第17-24页 |
2.2.1 可变形部件模型简介 | 第17页 |
2.2.2 基于DPM的车辆检测过程 | 第17-21页 |
2.2.3 实验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21-24页 |
2.3 基于改进DPM的前方车辆检测方法 | 第24-27页 |
2.3.1 基于改进DPM的FTVQ方法的车辆检测方法过程 | 第24-25页 |
2.3.2 基于两阶段分层矢量量化策略的HOG特征量化 | 第25-26页 |
2.3.3 实验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基于Hausdorff算法改进的车牌信息快速识别方法 | 第28-44页 |
3.1 车牌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方法 | 第28-30页 |
3.1.1 车牌定位技术 | 第28-29页 |
3.1.2 车牌字符分割技术 | 第29页 |
3.1.3 车牌字符识别技术 | 第29-30页 |
3.2 基于颜色空间和纹理信息的两阶段车牌定位方法 | 第30-35页 |
3.2.1 标准车牌特征分析 | 第30页 |
3.2.2 基于颜色空间的车牌粗定位 | 第30-33页 |
3.2.3 基于像素点统计结合行列扫描的车牌精确定位 | 第33-35页 |
3.3 车牌字符分割与字符大小归一化处理 | 第35-37页 |
3.3.1 结合先验知识和垂直投影的车牌字符分割 | 第35-37页 |
3.3.2 字符大小归一化 | 第37页 |
3.4 基于Hausdorff距离的模板匹配字符识别方法 | 第37-42页 |
3.4.1 模板匹配方法简介 | 第37-38页 |
3.4.2 基于Hausdorff距离的模板匹配一般方法 | 第38-40页 |
3.4.3 基于Hausdorff算法改进的模板匹配字符识别方法 | 第40-42页 |
3.4.4 实验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42页 |
3.5 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基于图像掩蔽局部匹配的越线行为判定方法 | 第44-53页 |
4.1 车辆越线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44-45页 |
4.2 小波变换及其基本原理 | 第45-48页 |
4.2.1 小波变换定义 | 第45-46页 |
4.2.2 多分辨率分析 | 第46-48页 |
4.3 结合小波变换和图像掩蔽局部匹配的越线违章判定 | 第48-52页 |
4.3.1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分割 | 第48-50页 |
4.3.2 基于小波变换图像分割的车道线提取 | 第50-51页 |
4.3.3 基于图像掩蔽的车辆越线违章行为判定 | 第51-52页 |
4.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原型系统设计 | 第53-61页 |
5.1 开发环境介绍 | 第53-54页 |
5.2 软件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第54页 |
5.3 原型系统总体设计 | 第54-60页 |
5.3.1 系统工作原理及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 第54-55页 |
5.3.2 视频图像输入模块 | 第55-56页 |
5.3.3 图像预处理模块 | 第56-57页 |
5.3.4 前方车辆驶入检测模块 | 第57-58页 |
5.3.5 车牌识别模块 | 第58-59页 |
5.3.6 车道线提取及违章越线行为判断模块 | 第59-60页 |
5.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2页 |
6.1 总结 | 第61页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