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5页 |
1.1 前言 | 第10页 |
1.2 A356铝合金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3 A356铝合金的强化机理 | 第11-14页 |
1.3.1 细化及变质处理 | 第11-13页 |
1.3.2 热处理强化 | 第13-14页 |
1.4 铝合金铸造成型技术 | 第14-22页 |
1.4.1 砂型铸造 | 第14-15页 |
1.4.2 金属型铸造 | 第15页 |
1.4.3 压力铸造 | 第15-16页 |
1.4.4 低压铸造 | 第16-17页 |
1.4.5 挤压铸造 | 第17-19页 |
1.4.6 铸锻复合成形 | 第19-20页 |
1.4.7 铸锻复合成形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1.5 汽车刹车支架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1.6 课题的研究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3-25页 |
2 实验过程与方法 | 第25-32页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25-29页 |
2.1.1 实验材料及铸锻件结构 | 第25-26页 |
2.1.2 实验设备及检测仪器 | 第26-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2.2.1 充型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29页 |
2.2.2 铸锻工艺过程及参数设计 | 第29-30页 |
2.2.3 对A356铝合金铸锻件进行T6热处理 | 第30页 |
2.2.4 铸锻件组织结构及性能检测 | 第30-32页 |
3 铸锻工艺参数对A356试样件组织及性能影响 | 第32-58页 |
3.1 充型速度对试样件表面形貌及内部宏观组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 起锻时间对试样件宏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33-39页 |
3.2.1 不同起锻时间试样件宏观组织分析 | 第33-34页 |
3.2.2 不同起锻时间试样件微观组织分析 | 第34-39页 |
3.3 T6热处理对试样件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 不同起锻时间试样件力学性能分析 | 第41-44页 |
3.4.1 起锻时间对试样件硬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2 不同起锻时间试样件强度分析 | 第42-43页 |
3.4.3 不同起锻时间试样件延伸率分析 | 第43-44页 |
3.5 锻造比压对试样件宏观及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44-50页 |
3.5.1 锻造比压对试样件内部宏观组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2 锻造比压对试样件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45-50页 |
3.6 T6热处理对不同锻造比压下试样件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50-51页 |
3.7 不同锻造比压对试样件性能的影响 | 第51-55页 |
3.7.1 不同锻造比压下试样件硬度的分析 | 第51-53页 |
3.7.2 不同锻造比压下试样件强度性能分析 | 第53-54页 |
3.7.3 不同锻造比压下试样件延伸率分析 | 第54-55页 |
3.8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 第55-56页 |
3.8.1 不同起锻时间下试样件断口形貌 | 第55-56页 |
3.8.2 不同锻造比压下试样件断口形貌 | 第56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刹车支架充型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58-71页 |
4.1 数值模拟软件FLOW-3D软件简介 | 第58页 |
4.2 FLOW-3D软件的功能特点 | 第58-60页 |
4.3 铸件充型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60-62页 |
4.3.1 SOLA-VOF数学模型 | 第61页 |
4.3.2 紊流模型的双方程模型 | 第61-62页 |
4.4 刹车支架的模拟参数设定 | 第62-63页 |
4.5 充型模拟结果分析 | 第63-70页 |
4.5.1 表面缺陷分析 | 第63-67页 |
4.5.2 卷气分析 | 第67-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刹车支架组织及性能分析 | 第71-80页 |
5.1 形貌及宏观组织分析 | 第71-73页 |
5.1.1 充型速度对形貌及宏观组织影响 | 第71-72页 |
5.1.2 不同起锻时间及不同锻造比压下支架宏观组织 | 第72-73页 |
5.2 支架微观组织分析 | 第73-75页 |
5.2.1 支架中部微观组织分析 | 第73-74页 |
5.2.2 支架上部微观组织分析 | 第74-75页 |
5.3 支架性能分析 | 第75-78页 |
5.3.1 硬度分析 | 第75-76页 |
5.3.2 支架强度分析 | 第76-77页 |
5.3.3 塑性分析 | 第77-78页 |
5.4 断口形貌分析 | 第78-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6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