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1.1 工矿废弃地的概念 | 第9页 |
|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1.2.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1.2.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1.3 国内外工矿废弃地复垦的历史和现状 | 第11-16页 |
| 1.3.1 国外工矿废弃地复垦的历史和现状 | 第11-13页 |
| 1.3.2 国内矿山生态恢复的历史和现状 | 第13-16页 |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神木县工矿废弃地现状 | 第19-28页 |
| 2.1 工矿用地现状 | 第19-22页 |
| 2.2 工矿废弃地成因与预测 | 第22-28页 |
| 2.2.1 采矿等生产建设活动对土地的破坏 | 第23-25页 |
| 2.2.2 矿山土地破坏现状 | 第25-27页 |
| 2.2.3 拟破坏土地的趋势预测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神木县工矿废弃地复垦区域分析 | 第28-42页 |
| 3.1 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分析 | 第28-30页 |
| 3.2 工矿废弃地复垦的适宜性评价 | 第30-37页 |
| 3.2.1 矿山废弃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 | 第32-33页 |
| 3.2.2 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33-37页 |
| 3.3 工矿废弃地复垦分区 | 第37-42页 |
| 3.3.1 复垦分区的原则 | 第37-38页 |
| 3.3.2 复垦分区方法 | 第38-42页 |
| 第四章 工矿废弃地复垦方法研究 | 第42-51页 |
| 4.1 工矿废弃地复垦的目标任务 | 第42页 |
| 4.2 工矿废弃地复垦的质量要求 | 第42-43页 |
| 4.2.1 覆土要求 | 第42-43页 |
| 4.2.2 水利设施配套 | 第43页 |
| 4.2.3 坡度要求 | 第43页 |
| 4.3 工矿废弃地复垦方法研究 | 第43-48页 |
| 4.3.1 采空、塌陷土地的复垦方法 | 第44-47页 |
| 4.3.2 压占损毁土地的复垦方法 | 第47-48页 |
| 4.4 工矿废弃地复垦的措施建议 | 第48-51页 |
| 4.4.1 加大土地复垦所需资金的收缴和管理力度 | 第48-49页 |
| 4.4.2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组织领导工作 | 第49页 |
| 4.4.3 建立健全全矿区采煤沉陷及地质塌陷监测网络 | 第49页 |
| 4.4.4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 第49页 |
| 4.4.5 严格执行矿山地址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 | 第49-50页 |
| 4.4.6 把综合治理纳入神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工矿废弃地复垦效益分析 | 第51-55页 |
| 5.1 经济效益分析 | 第51页 |
| 5.2 社会效益分析 | 第51-52页 |
| 5.3 生态效益分析 | 第52-5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 6.1 结论 | 第55页 |
| 6.2 展望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