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大气污染物时空关联特征分析与污染源量化评估方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5-17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5 研究方法第18-19页
第2章 数据来源和分析工具第19-25页
    2.1 数据来源第19-20页
    2.2 数据采集方法第20-21页
    2.3 数据质量分析第21-22页
    2.4 数据关联分析的预处理第22-23页
    2.5 分析工具——R软件第23-24页
    2.6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多时空尺度的沈阳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特征分析第25-43页
    3.1 年度分布特征第26-32页
        3.1.1 城市整体分布特征第26-28页
        3.1.2 主城区分布特征第28-29页
        3.1.3 周边城区分布特征第29-30页
        3.1.4 不同城市区域的分布特征对比分析第30-32页
    3.2 供暖期与非供暖期的首要大气污染物占比分析第32-38页
        3.2.1 城市整体的首要大气污染物占比分析第32-34页
        3.2.2 主城区的首要大气污染物占比分析第34-36页
        3.2.3 周边城区的首要大气污染物占比分析第36-37页
        3.2.4 首要大气污染物占比区域差异性分析第37-38页
    3.3 供暖期与非供暖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24小时分布特征第38-41页
        3.3.1 供暖期的不同城市区域24小时分布特征第38-40页
        3.3.2 非供暖期的不同城市区域24小时分布特征第40-41页
    3.4 本章小节第41-43页
第4章 沈阳市大气污染物关联特征分析第43-78页
    4.1 关联规则分析与R语言实现第43-45页
        4.1.1 基本原理第43-44页
        4.1.2 R语言实现第44-45页
    4.2 供暖期大气污染物关联特征分析第45-61页
        4.2.1 Apriori算法基本原理第45-46页
        4.2.2 供暖期大气污染物不同污染程度规则第46-50页
        4.2.3 供暖期不同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物不同污染程度规则第50-61页
    4.3 非供暖期大气污染物关联特征分析第61-76页
        4.3.1 非供暖期大气污染物不同污染程度规则第61-67页
        4.3.2 非供暖期不同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物不同污染程度规则第67-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5章 冬季供暖燃煤污染贡献率的量化评估方法第78-89页
    5.1 工业城市的主要大气污染排放源类别第78-79页
    5.2 量化评估的目标排放源选择第79-81页
    5.3 量化评估的目标污染物选择第81-82页
    5.4 冬季供暖贡献率的量化评估方法第82-87页
        5.4.1 供暖期和非供暖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关联特征对比分析第82-84页
        5.4.2 供暖期和非供暖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24小时分布特征对比分析第84-85页
        5.4.3 背景差分法的可行性分析第85-86页
        5.4.4 冬季燃煤贡献率的计算方法第86-87页
    5.5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6章 基于R后台引擎的大气污染监测数据分析系统第89-101页
    6.1 系统组成第89-91页
        6.1.1 云服务器第89-90页
        6.1.2 私有云第90-91页
        6.1.3 云端数据存储数据库表定义第91页
    6.2 操作系统及开发环境第91-95页
        6.2.1 LINUX系统第92-93页
        6.2.2 MySQL数据库第93-94页
        6.2.3 Shiny-Server Web服务器第94-95页
    6.3 系统样机及客户端数据访问界面第95-100页
    6.4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101-104页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01-103页
    7.2 展望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8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负载铁生物炭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捕集与再利用
下一篇:生态文明度指标构建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