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从富营养化水体中捕集磷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1.1.1 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 第13页 |
1.1.2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3-14页 |
1.2 从废水中捕集磷的技术研究 | 第14-16页 |
1.3 吸附法对磷的捕集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4 吸附剂捕集磷后再利用 | 第16-17页 |
1.4.1 吸附剂捕集磷后再利用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1.4.2 吸附剂捕集磷后再利用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5 生物炭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5.1 生物炭的概念 | 第17页 |
1.5.2 生物炭的改性 | 第17-18页 |
1.5.3 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对废水的环境效应 | 第18-19页 |
1.6 本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19-23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6.3 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1.6.4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负载铁生物炭对水中磷的吸附及机理分析 | 第23-4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1 试验试剂 | 第24-25页 |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25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5-32页 |
2.2.1 生物炭制备 | 第25-26页 |
2.2.2 负载铁生物炭制备 | 第26页 |
2.2.3 负载铁生物炭对水溶液中P的吸附性能实验 | 第26-30页 |
2.2.4 负载铁生物炭对富营养化水体中P的吸附性能实验 | 第30页 |
2.2.5 负载铁生物炭对P的吸附机理探讨 | 第30-32页 |
2.2.6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4页 |
2.3.1 负载铁生物炭对水溶液中P的吸附性能结果 | 第32-39页 |
2.3.2 负载铁生物炭对富营养化水体中P的吸附性能结果 | 第39-41页 |
2.3.3 负载铁生物炭对P的吸附机理探讨 | 第41-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3 负载铁生物炭对脱磷及循环能力研究 | 第46-53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46-47页 |
3.1.1 试验试剂 | 第46页 |
3.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46-47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47-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3.3.1 不同脱附剂对负载铁生物炭的脱附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2 不同浓度脱附剂对负载铁生物炭的脱附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3 不同脱附时间对负载铁生物炭脱附性能的研究 | 第50页 |
3.3.4 负载铁生物炭的吸附-脱附能力研究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4 负载铁生物炭脱磷溶液的利用 | 第53-61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53-54页 |
4.1.1 供试土壤 | 第53页 |
4.1.2 供试水稻品种 | 第53-54页 |
4.1.3 含磷脱附液的制备 | 第54页 |
4.1.4 试验试剂 | 第54页 |
4.2 试验设计 | 第54-55页 |
4.3 检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6-59页 |
4.4.1 水稻不同部位Fe含量 | 第56页 |
4.4.2 水稻不同部位的P含量 | 第56-57页 |
4.4.3 水稻不同部位As含量及根表铁膜中Fe、As、P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57-58页 |
4.4.4 根际土As、P、Fe含量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