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福州苍霞历史街区保护性规划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第10-12页
        1.3.1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3.1.1 文献阅读法第10-11页
            1.3.1.2 实地调研法第11页
            1.3.1.3 资料查阅法第11页
        1.3.2 理论框架第11-12页
    1.4 相关术语和概念的界定第12-15页
        1.4.1 历史街区第12-13页
        1.4.2 城市肌理第13页
        1.4.3 类型第13-14页
        1.4.4 形态第14页
        1.4.5 民居第14页
        1.4.6 街巷第14页
        1.4.7 更新第14-15页
第二章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理论与实践第15-26页
    2.1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理论的思潮演变第15-16页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第16-19页
        2.2.1 国外研究概况第17-18页
        2.2.2 国内研究概况第18-19页
    2.3 历史街区保护总体原则第19-20页
    2.4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相关实践第20-25页
        2.4.1 杭州清河坊第20-21页
        2.4.2 上海新天地第21-23页
        2.4.3 福州三坊七巷第23-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福州古城历史沿革和价值概况第26-36页
    3.1 福州古城历史沿革第26-30页
        3.1.1 春秋以前第26页
        3.1.2 战国与汉代第26-27页
        3.1.3 三国两晋南北朝第27页
        3.1.4 唐朝五代第27页
        3.1.5 宋元时期第27-28页
        3.1.6 明清时期第28页
        3.1.7 鸦片战争以后第28-30页
    3.2 福州城市形态演变第30-33页
    3.3 福州城市历史价值要素概况第33-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苍霞街区历史沿革和价值概况第36-62页
    4.1 苍霞街区历史沿革第36-39页
    4.2 苍霞街区历史价值要素概况第39-41页
        4.2.1 人工环境和物质形态要素概况第39-40页
        4.2.2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概况第40-41页
    4.3 苍霞街区建筑类型概况第41-52页
        4.3.1 商业建筑概况第44-47页
            4.3.1.1 会馆建筑第44-45页
            4.3.1.2 商会建筑第45页
            4.3.1.3 普通商业建筑第45-47页
        4.3.2 居住建筑概况第47-52页
            4.3.2.1 纯居住建筑第47-49页
            4.3.2.2 商住混合建筑第49-50页
            4.3.2.3 商住-仓储混合建筑第50-52页
    4.4 苍霞街区建筑风貌第52-54页
    4.5 苍霞街区空间形态第54-59页
        4.5.1 街巷肌理第54-55页
        4.5.2 街巷界面第55-58页
        4.5.3 街巷尺度第58页
        4.5.4 立面形式第58-59页
    4.6 现状问题剖析第59-61页
    4.7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苍霞历史街区保护性设计探索第62-70页
    5.1 苍霞历史街区保护性规划设计目标第62-64页
        5.1.1 保护规划目标第62-63页
        5.1.2 保护规划主题第63-64页
    5.2 苍霞历史街区的保护内容第64-65页
    5.3 苍霞历史街区的保护分类第65-66页
    5.4 苍霞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第66-69页
        5.4.1 建筑保护方法第66-67页
        5.4.2 街巷保护方法第67-68页
        5.4.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第68-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苍霞历史街区保护性设计实践第70-97页
    6.1 建筑保护更新第70-72页
    6.2 街巷保护更新第72-83页
        6.2.1 街巷格局第72-74页
        6.2.2 街巷界面第74-81页
        6.2.3 街巷尺度第81-83页
    6.3 空间布局规划第83-87页
        6.3.1 两大核心第83-85页
        6.3.2 双轴—带多片区第85-86页
        6.3.3 规划结构第86-87页
    6.4 片区详细设计第87-93页
        6.4.1 中平路商业娱乐片区第87-89页
        6.4.2 青年横路文化休闲片区第89-93页
    6.5 街区环境修复第93-94页
        6.5.1 空间环境第93-94页
        6.5.2 基础设施第94页
    6.6 历史记忆保护第94-95页
    6.7 规划实施机制保障第95-96页
    6.8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结语第97-98页
致谢第98-99页
个人简历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IM技术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电动轻便摩托车续驶里程试验及动力电池测试工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