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 第13-25页 |
2.1 从个体依恋到团体依恋的发展 | 第13-14页 |
2.2 团体依恋概述 | 第14-16页 |
2.3 团体依恋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4 国内外团体依恋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2.5 文献述评及问题提出 | 第21-22页 |
2.6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2.7 研究中的主要概念 | 第23-2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5-39页 |
3.1 方法论 | 第25-26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7-29页 |
3.4 研究程序 | 第29-34页 |
3.5 研究质量(信度、效度、评价标准和伦理) | 第34-39页 |
4 资料分析结果 | 第39-68页 |
4.1 资料分析的主题地图 | 第39-43页 |
4.2 大学生人际动力团体心理咨询的团体依恋状态 | 第43-53页 |
4.3 大学生人际动力团体心理咨询团体依恋的影响因素 | 第53-57页 |
4.4 大学生人际动力团体心理咨询成员的团体依恋分析 | 第57-68页 |
5 讨论 | 第68-79页 |
5.1 大学生人际动力团体心理咨询团体依恋安全性的促进性因素 | 第68-72页 |
5.2 大学生人际动力团体心理咨询团体依恋安全性的阻碍性因素 | 第72-74页 |
5.3 对开展大学生人际动力团体心理咨询的临床建议 | 第74-79页 |
6 全文总结 | 第79-8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80页 |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录一:个人基本资料调查表 | 第86-87页 |
附录二: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 第87-88页 |
附录三:人际动力团体心理咨询知情同意书 | 第88-89页 |
附录四:半结构式访谈知情同意书 | 第89-90页 |
附录五:效度回馈函 | 第90-92页 |
附录六:作者简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