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督促程序概述 | 第9-15页 |
第一节 督促程序的定义及其属性 | 第9-11页 |
一、略式诉讼程序说 | 第10页 |
二、非讼程序说 | 第10页 |
三、混合程序说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我国督促程序的发展历程 | 第11-15页 |
一、建国前督促程序的法律条件性规定 | 第12页 |
二、建国后对督促程序的首次引入——199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 第12-13页 |
三、督促程序的再一次完善——2001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督促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 | 第13页 |
四、督促程序的全新蜕变——201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及2014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督促程序的适用现状 | 第15-21页 |
第一节 国外督促程序的适用情况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对我国督促程序适用情况的考察 | 第16-21页 |
第三章 督促程序的障碍探究 | 第21-30页 |
第一节 程序主体方面的障碍 | 第21-23页 |
一、债权人“不知而不用”甚至“知而不用” | 第21-22页 |
二、法官缺乏动力 | 第22-23页 |
三、诉讼代理人缺乏动力 | 第23页 |
第二节 制度设置方面的障碍 | 第23-30页 |
一、申请费设置缺乏合理性 | 第23-25页 |
二、督促程序与诉讼程序相衔接的规定不够全面 | 第25-26页 |
三、财产保全制度的缺失 | 第26-27页 |
四、债务人滥用异议权之处罚措施的缺失 | 第27页 |
五、虚假支付令与错误支付令之处罚措施的缺失 | 第27-29页 |
六、支付令重复审查的不合理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督促程序的完善路径 | 第30-42页 |
第一节 社会环境及司法环境之改善 | 第30-32页 |
一、建立失信诉讼参与人信用记录黑名单制度 | 第30-31页 |
二、重构案件考核标准,加强诉讼引导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我国督促程序的立法完善 | 第32-42页 |
一、改革督促程序申请费收费标准及承担标准 | 第32-33页 |
二、细化督促程序与诉讼程序的衔接条款 | 第33-35页 |
三、完善督促程序中的保全制度 | 第35-36页 |
四、增设督促程序的救济渠道 | 第36-38页 |
五、支付令的申请只需要审查一次 | 第38-39页 |
六、推进督促程序电子化改革进程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