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长安街公交车站改造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城市公交车站的发展与研究 | 第15-28页 |
2.1 城市公交车站概述 | 第15-16页 |
2.2 城市公交车站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2.2.1 国外城市公交车站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2.2.2 国内城市公交车站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2.3 城市公交车站的设计形式及基本设计要求 | 第24-28页 |
第3章 北京长安街公交车站的现状及设计分析 | 第28-41页 |
3.1 长安街地域文化特点 | 第28-32页 |
3.1.1 长安街的历史脉络和政治地位 | 第28-29页 |
3.1.2 长安街的文化特色 | 第29-32页 |
3.2 长安街公交车站现状分析 | 第32-38页 |
3.2.1 公交车站功能性设施存在问题 | 第34-35页 |
3.2.2 公交车站牌信息识别度低 | 第35-36页 |
3.2.3 公交车站未能体现长安街特色 | 第36页 |
3.2.4 整体配套服务设施风格不统一 | 第36-37页 |
3.2.5 站牌与站亭之间相对位置不当 | 第37-38页 |
3.3 长安街公交车站设计要素分析 | 第38-41页 |
3.3.1 功能性要素分析 | 第38页 |
3.3.2 人体工程学要素分析 | 第38-39页 |
3.3.3 情感要素分析 | 第39页 |
3.3.4 形态要素分析 | 第39页 |
3.3.5 特殊人群需求要素分析 | 第39-41页 |
第4章 北京长安街公交车站改造设计探析 | 第41-54页 |
4.1 北京长安街公交车站改造设计原则 | 第41-45页 |
4.1.1 功能性改造为主原则 | 第41-42页 |
4.1.2 景观整体统一性原则 | 第42页 |
4.1.3 外观造型独特性原则 | 第42-43页 |
4.1.4 人性化关怀原则 | 第43-44页 |
4.1.5 智能科技化原则 | 第44-45页 |
4.2 北京长安街公交车站改造设计重点 | 第45-54页 |
4.2.1 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 | 第45-48页 |
4.2.2 色彩与周边景观相协调 | 第48-52页 |
4.2.3 材质上更加合理化 | 第52-53页 |
4.2.4 智能化体系的结合 | 第53-54页 |
第5章 北京长安街公交车站改造设计实践 | 第54-66页 |
5.1 公交车站模块化组合设计 | 第54-58页 |
5.2 公交车站设计尺度符合人体工程学 | 第58页 |
5.3 站牌视觉流程设计使信息传达清晰合理 | 第58-61页 |
5.4 站亭座椅设计人性化 | 第61页 |
5.5 信息提示设备丰富视听环境 | 第61-62页 |
5.6 站标设计提升公交车站的识别性 | 第62-63页 |
5.7 地面盲道系统的无障碍设计 | 第63-64页 |
5.8 垃圾箱设计与公交车站风格统一 | 第64页 |
5.9 宣传面展示体现公益性和文化性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