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新型翼缘削弱型弱轴连接节点滞回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3页
    1.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 新型梁柱弱轴连接节点第11-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1页
        1.3.1 钢结构梁柱弱轴连接节点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2 梁端翼缘削弱型节点研究现状第17-21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有限元模拟及验证第23-29页
    2.1 试验概况第23-24页
    2.2 试验加载方案第24页
    2.3 有限元分析可行性验证第24-28页
        2.3.1 ST-2节点有限元模型建立第24-26页
        2.3.2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第26-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新型弱轴连接节点与传统弱轴连接节点对比分析第29-40页
    3.1 节点设计第29-30页
        3.1.1 细部构造设计第29-30页
        3.1.2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30页
    3.2 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30-39页
        3.2.1 应力(应变)分析第30-35页
        3.2.2 滞回曲线第35-36页
        3.2.3 骨架曲线第36页
        3.2.4 延性分析第36-37页
        3.2.5 刚度退化分析第37-38页
        3.2.6 耗能能力分析第38-39页
    3.3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新型翼缘削弱型梁柱弱轴连接节点基本参数分析第40-68页
    4.1 柱加劲肋厚度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第40-49页
        4.1.1 ZJH系列试件破坏模式分析第40-41页
        4.1.2 ZJH系列柱加劲肋和柱端板应力应变分析第41-44页
        4.1.3 对接焊缝处的应力分布第44-46页
        4.1.4 滞回曲线第46-47页
        4.1.5 骨架曲线第47页
        4.1.6 延性分析第47-48页
        4.1.7 刚度退化第48页
        4.1.8 耗能能力分析第48-49页
    4.2 柱端板厚度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第49-58页
        4.2.1 ZDH系列试件破坏模式分析第49-51页
        4.2.2 柱端板和柱加劲肋应力应变分析第51-53页
        4.2.3 对接焊缝处的应力分布第53-54页
        4.2.4 滞回曲线第54-55页
        4.2.5 骨架曲线第55-57页
        4.2.6 延性分析第57页
        4.2.7 刚度退化第57-58页
        4.2.8 耗能能力分析第58页
    4.3 柱端板高度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第58-67页
        4.3.1 ZDG系列试件破坏模式分析第59-60页
        4.3.2 柱端板和加劲肋应力应变分析第60-62页
        4.3.3 对接焊缝处的应力分布第62-63页
        4.3.4 滞回曲线第63-64页
        4.3.5 骨架曲线第64-65页
        4.3.6 延性分析第65-66页
        4.3.7 刚度退化第66页
        4.3.8 耗能能力分析第66-67页
    4.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五章 RBS-NWC节点各削弱参数的影响第68-83页
    5.1 柱端板距削弱部位的距离A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第68-73页
        5.1.1 滞回曲线第69页
        5.1.2 骨架曲线第69-70页
        5.1.3 延性分析第70-71页
        5.1.4 刚度退化第71页
        5.1.5 对接焊缝处的应力分布第71-73页
    5.2 削弱段长度B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第73-77页
        5.2.1 滞回曲线第73-74页
        5.2.2 骨架曲线第74-75页
        5.2.3 延性分析第75页
        5.2.4 刚度退化第75-76页
        5.2.5 对接焊缝处的应力分布第76-77页
    5.3 削弱段深度C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第77-82页
        5.3.1 滞回曲线第78页
        5.3.2 骨架曲线第78-79页
        5.3.3 延性分析第79-80页
        5.3.4 刚度退化第80页
        5.3.5 对接焊缝处的应力分布第80-82页
    5.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1 结论第83-84页
    2 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0-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自复位SMA-钢槽阻尼器减震性能研究
下一篇:新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在堆场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