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结构减震控制概述 | 第9-10页 |
1.3 金属阻尼器 | 第10-12页 |
1.3.1 金属阻尼器的减震特点与应用 | 第10-11页 |
1.3.2 钢槽阻尼器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形状记忆合金在被动控制中的研究成果与应用现状 | 第12-17页 |
1.4.1 形状记忆合金的特性 | 第13-14页 |
1.4.2 SMA在被动控制中的研究与应用 | 第14-16页 |
1.4.3 SMA被动阻尼器的开发与应用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钢槽阻尼器及形状记忆合金的力学性能 | 第18-28页 |
2.1 金属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 第18-20页 |
2.1.1 理想弹塑性模型 | 第18页 |
2.1.2 双线性模型 | 第18-20页 |
2.2 钢槽阻尼器的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2.3 典型的SMA唯象理论本构模型 | 第22-27页 |
2.3.1 早期的Auricchio模型 | 第22-25页 |
2.3.2 改进的Auricchio模型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钢槽阻尼器及形状记忆合金棒有限元分析 | 第28-46页 |
3.1 ANSYS Workbench有限元概述 | 第28-29页 |
3.2 钢槽阻尼器的有限元分析 | 第29-39页 |
3.2.1 钢槽阻尼器试验概述 | 第29-30页 |
3.2.2 钢槽阻尼器的有限元模拟 | 第30-33页 |
3.2.3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验证 | 第33-39页 |
3.3 形状记忆合金棒的材料模拟 | 第39-45页 |
3.3.1 ANSYS的SMA本构模型 | 第39-43页 |
3.3.2 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3.3.3 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新型自复位SMA-钢槽阻尼器的提出与有限元分析 | 第46-64页 |
4.1 新型自复位SMA-钢槽阻尼器的提出 | 第46-48页 |
4.1.1 新型自复位阻尼器的研究意义 | 第46页 |
4.1.2 新型自复位SMA-钢槽阻尼器的构造 | 第46-47页 |
4.1.3 新型自复位SMA-钢槽阻尼器的工作原理 | 第47-48页 |
4.2 新型自复位SMA-钢槽阻尼器的有限元分析 | 第48-51页 |
4.2.1 超弹性SMA棒的有限元分析 | 第48-50页 |
4.2.2 自复位SMA-钢槽阻尼器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4.3 自复位SMA-钢槽阻尼器的模拟结果分析 | 第51-59页 |
4.3.1 滞回曲线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4.3.2 力学模型验证 | 第53-56页 |
4.3.3 模拟结果定量分析 | 第56-58页 |
4.3.4 模拟结果的应力分析 | 第58-59页 |
4.4 自复位SMA-钢槽阻尼器的影响因素 | 第59-62页 |
4.4.1 钢肋的深长比对自复位SMA-钢槽阻尼器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4.4.2 SMA棒的直径对自复位SMA-钢槽阻尼器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3 两部分刚度比对自复位SMA-钢槽阻尼器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自复位SMA-钢槽阻尼器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64-78页 |
5.1 计算模型概况 | 第64-67页 |
5.1.1 模型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 | 第64页 |
5.1.2 模型荷载作用和约束条件 | 第64-65页 |
5.1.3 阻尼器模拟 | 第65-67页 |
5.2 地震波的选用与调整 | 第67-69页 |
5.2.1 地震波的调整 | 第67-68页 |
5.2.2 本文地震波的选用 | 第68-69页 |
5.3 框架结构的模态分析 | 第69-70页 |
5.4 罕遇地震下时程分析结果 | 第70-76页 |
5.4.1 位移响应 | 第70-73页 |
5.4.2 层间位移 | 第73-74页 |
5.4.3 能量耗散 | 第74-75页 |
5.4.4 阻尼器的滞回曲线 | 第75-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