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1.3 主要研究思路 | 第14-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城镇化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城镇化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2.1.1 城镇化 | 第18-19页 |
2.1.2 新型城镇化 | 第19-20页 |
2.1.3 城镇化质量 | 第20-21页 |
2.2 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21-22页 |
2.2.2 非均衡增长理论 | 第22页 |
2.2.3 集聚经济理论 | 第22-23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页 |
2.2.5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陕南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26-36页 |
3.1 区域概况 | 第26-27页 |
3.1.1 行政区划 | 第26-27页 |
3.1.2 自然条件 | 第27页 |
3.2 陕南地区城镇化发展基础分析 | 第27-30页 |
3.2.1 区位条件 | 第27-28页 |
3.2.2 资源禀赋 | 第28-29页 |
3.2.3 生态环境 | 第29页 |
3.2.4 政策机遇 | 第29-30页 |
3.3 陕南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30-34页 |
3.3.1 经济发展迅速,但GDP总量较小 | 第30-31页 |
3.3.2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 第31-32页 |
3.3.3 城镇规模小,集聚效应弱 | 第32-33页 |
3.3.4 区域贫困问题突出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陕南地区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 | 第36-52页 |
4.1 评价思路 | 第36-37页 |
4.2 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7-41页 |
4.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7-38页 |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41页 |
4.3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1-43页 |
4.3.1 评价方法选择 | 第41页 |
4.3.2 熵值法的具体步骤 | 第41-43页 |
4.4 陕南地区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分析 | 第43-51页 |
4.4.1 数据来源及缺失处理 | 第43页 |
4.4.2 2006-2015年陕南地区城镇化质量评价 | 第43-47页 |
4.4.3 全省视域下陕南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比较与评价 | 第47-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陕南地区城镇化发展路径 | 第52-60页 |
5.1 完善城镇等级、优化空间结构 | 第52-54页 |
5.1.1 扩大中心城市规模—中心集聚型城镇化 | 第52页 |
5.1.2 “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梯级发展型城镇化 | 第52-53页 |
5.1.3 完善立体交通网络—交通通畅型城镇化 | 第53-54页 |
5.2 发展支柱产业、提升经济水平 | 第54-57页 |
5.2.1 特色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型城镇化 | 第54-55页 |
5.2.2 旅游产业精品化—旅游驱动型城镇化 | 第55-56页 |
5.2.3 工业集群化发展—新型工业带动型城镇化 | 第56-57页 |
5.3 明确生态职能、加强环境保护 | 第57-59页 |
5.3.1 加强污染治理,保护汉丹水系—绿色循环型城镇化 | 第58页 |
5.3.2 保护高山资源,筑牢生态屏障—生态移民型城镇化 | 第58-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