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2.1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2 水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 课题来源 | 第22-23页 |
1.4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污染源调研及特征分析 | 第25-34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26页 |
2.2 研究区域水质评价 | 第26-30页 |
2.2.1 水质采样 | 第26-27页 |
2.2.2 水质分析 | 第27-30页 |
2.3 污染源负荷核算 | 第30-32页 |
2.3.1 基本系数 | 第30-31页 |
2.3.2 点源入河负荷核算 | 第31页 |
2.3.3 面源入河负荷核算 | 第31-32页 |
2.4 污染源特征分析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涡河水质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34-59页 |
3.1 MIKE 11 水质模型介绍 | 第34-37页 |
3.1.1 MIKE模型体系 | 第34页 |
3.1.2 MIKE 11 模型介绍及特点 | 第34页 |
3.1.3 MIKE 11 模型的应用 | 第34-35页 |
3.1.4 MIKE 11 模型的模块介绍 | 第35-37页 |
3.2 河网概化 | 第37-38页 |
3.3 污染源概化 | 第38页 |
3.4 边界条件的输入 | 第38-40页 |
3.5 MIKE 11 水质模型的建立 | 第40-54页 |
3.5.1 模型的数据准备及处理 | 第40-41页 |
3.5.2 降雨径流模块(NAM) | 第41-43页 |
3.5.3 水动力模块(HD) | 第43-50页 |
3.5.4 对流扩散模块(AD) | 第50-53页 |
3.5.5 结果提取MIKE View | 第53-54页 |
3.6 模型的参数及率定 | 第54-58页 |
3.6.1 降雨径流模块(NAM) | 第54-55页 |
3.6.2 水动力模块(HD) | 第55页 |
3.6.3 对流扩散模块(AD) | 第55-5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59-65页 |
4.1 计算方法 | 第59-60页 |
4.1.1 基于MIKE 11 模型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 第59页 |
4.1.2 基于一维水质模型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 第59-60页 |
4.2 计算结果 | 第60-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污染物控制方案模拟 | 第65-72页 |
5.1 污染负荷削减目标 | 第65页 |
5.2 水环境污染治理方案的水质模拟 | 第65-69页 |
5.2.1 治污前水质模拟 | 第65-66页 |
5.2.2 截污对河流水体水质的影响 | 第66-67页 |
5.2.3 污水厂升级改造对河流水体水质的影响 | 第67-69页 |
5.2.4 综合处理措施对河流水体水质的影响 | 第69页 |
5.3 其他水污染防治对策及建议 | 第69-71页 |
5.3.1 河流补水 | 第69-70页 |
5.3.2 排污口拆迁 | 第70页 |
5.3.3 加强非点源污染的控制及管理 | 第70页 |
5.3.4 提高环境管理能力 | 第70-71页 |
5.3.5 改善上游来水水质 | 第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2-7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