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有机硅柔软剂的简介 | 第13-19页 |
1.2.1 有机硅柔软剂的发展历史 | 第13-15页 |
1.2.2 有机硅柔软剂的种类与特点 | 第15-16页 |
1.2.3 有机硅柔软剂的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1.2.4 有机硅柔软剂的主要合成工艺 | 第17-19页 |
1.3 有机硅柔软剂的改性进展 | 第19-22页 |
1.4 三元嵌段有机硅柔软剂的发展 | 第22-23页 |
1.5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3-25页 |
1.5.1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三元嵌段有机硅柔软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25-46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2.2.1 原材料 | 第25-2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3 测试与表征 | 第29-32页 |
2.3.1 端含氢硅油粘度测试 | 第29页 |
2.3.2 含氢量测定 | 第29-30页 |
2.3.3 端含氢硅油产率测定 | 第30页 |
2.3.4 不饱和双键含量测定 | 第30页 |
2.3.5 环氧值测定 | 第30-31页 |
2.3.6 硅油氨值的测定 | 第31页 |
2.3.7 三元嵌段有机硅红外表征 | 第31页 |
2.3.8 柔软剂乳液固含量测定 | 第31页 |
2.3.9 柔软剂乳液粒径测试 | 第31页 |
2.3.10 柔软剂乳液耐酸碱稳定性测定 | 第31-3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2-41页 |
2.4.1 含氢硅油的合成 | 第32-34页 |
2.4.2 端含氢硅油与端烯基环氧聚醚的加成反应研究 | 第34-39页 |
2.4.3 环氧聚醚硅油氨解开环反应的研究 | 第39-41页 |
2.5 三元嵌段有机硅的乳化 | 第41-44页 |
2.5.1 三元嵌段有机硅柔软剂乳液的配制 | 第41页 |
2.5.2 三元嵌段有机硅柔软剂的红外表征 | 第41-42页 |
2.5.3 柔软剂乳液的pH和含固量 | 第42页 |
2.5.4 柔软剂乳液的粒径测试和Zata电位 | 第42-44页 |
2.5.5 柔软剂乳液耐酸碱稳定性 | 第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三元嵌段有机硅柔软剂在纺织品上的应用研究 | 第46-56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4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3.3 应用工艺 | 第47页 |
3.4 应用效果的评价测试方法 | 第47-49页 |
3.4.1 柔软剂乳液的上辊稳定性 | 第47-48页 |
3.4.2 织物手感 | 第48页 |
3.4.3 织物亲水性 | 第48页 |
3.4.4 织物白度 | 第48页 |
3.4.5 织物断裂强力 | 第48页 |
3.4.6 织物表面摩擦系数 | 第48页 |
3.4.7 织物耐洗性能 | 第48页 |
3.4.8 织物的有机硅含量 | 第48-49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3.5.1 柔软剂乳液的上辊稳定性 | 第49页 |
3.5.2 柔软剂用量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49-51页 |
3.5.3 培烘温度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51页 |
3.5.4 手感与动摩擦系数的关系 | 第51-52页 |
3.5.5 手感与硅含量的关系 | 第52-53页 |
3.5.6 织物的耐洗性 | 第53-54页 |
3.5.7 聚醚种类和分子量对织物手感和亲水性影响 | 第54页 |
3.5.8 自制三元嵌段有机硅柔软剂与市场上主要产品的性能比较 | 第54-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件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