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4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编组站布局特性研究 | 第24-38页 |
·以物理网络为基础的编组站布局特性 | 第24-29页 |
·铁路物理网中编组站的度和介数 | 第25-27页 |
·铁路物理网中编组站的脆弱性 | 第27-29页 |
·以运输网络为基础的编组站布局特性 | 第29-35页 |
·铁路运输网中编组站的出入度和出入强度 | 第29-32页 |
·铁路运输网中编组站的强度相关性 | 第32-34页 |
·铁路运输网中编组站的集群系数 | 第34-35页 |
·运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编组站改编能力配置问题的局限性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编组站改编能力配置优化模型 | 第38-58页 |
·编组站改编能力配置问题的复杂性分析 | 第38-40页 |
·编组站改编能力配置优化模型的构建 | 第40-47页 |
·模型的前提假设 | 第41-42页 |
·编组站改编能力扩充决策变量 | 第42页 |
·车流组织方案决策变量 | 第42-43页 |
·实现综合费用最小化的目标函数 | 第43-44页 |
·模型的约束条件分析 | 第44-46页 |
·编组站改编能力配置优化整体模型 | 第46-47页 |
·模型约束条件的处理方法 | 第47-51页 |
·罚函数法的局限性分析 | 第48页 |
·编组站能力约束的松弛变换 | 第48-50页 |
·车流改编前提约束的应对策略 | 第50-51页 |
·模型的改进和修正策略 | 第51-55页 |
·基于绝对条件的直达去向预决策机制 | 第51-52页 |
·利用损失费用描述计算过程中的不可行流 | 第52-54页 |
·基于充分条件的车流组织方案修正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第四章 基于启发式算法的模型求解策略及算例分析 | 第58-86页 |
·基于并行禁忌算法的求解策略 | 第58-62页 |
·禁忌算法概述 | 第58-59页 |
·并行搜索及编码形式 | 第59-60页 |
·邻域的搜索策略及禁忌表设计 | 第60-62页 |
·基于变异蚁群算法的求解策略 | 第62-66页 |
·蚁群算法概述 | 第62-63页 |
·解构造图及蚁群的选择机制 | 第63-64页 |
·信息素的更新及变异机制的引入 | 第64-66页 |
·基于自适应粒子群算法的求解策略 | 第66-69页 |
·粒子群算法概述 | 第66页 |
·粒子速度和位置的更新机制 | 第66-67页 |
·惯性权重的自适应调整机制 | 第67-69页 |
·算例分析 | 第69-84页 |
·算例路网结构 | 第69页 |
·参数设置说明 | 第69-71页 |
·三种算法的求解效果对比 | 第71-76页 |
·独立性方案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76-80页 |
·连续性方案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80-83页 |
·主要结论归纳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考虑装车地直达比重的编组站改编能力配置优化模型 | 第86-96页 |
·装车地直达比重与编组站改编能力配置的联系 | 第86-89页 |
·装车地直达运输的概念和分类 | 第86-87页 |
·提高装车地直达比重的优势和条件 | 第87-88页 |
·装车地直达比重对编组站改编能力配置的影响分析 | 第88-89页 |
·考虑装车地直达比重的编组站改编能力配置优化模型构建 | 第89-94页 |
·装车地车流组织决策变量设计 | 第90页 |
·考虑装车地车流组织费用的目标函数 | 第90-91页 |
·模型构建及约束条件说明 | 第91-93页 |
·确定理想装车地直达比重的拓展模型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六章 长交路条件下的编组站改编能力配置优化模型 | 第96-106页 |
·机车长交路与编组站改编能力配置的关系 | 第96-97页 |
·机车交路的概念及变化趋势 | 第96-97页 |
·实施机车长交路对编组站改编能力配置的影响分析 | 第97页 |
·长交路条件下的编组站改编能力配置优化模型构建 | 第97-101页 |
·长交路条件下的车流中转费用描述 | 第98-99页 |
·考虑无调中转费用的目标函数 | 第99-100页 |
·模型构建及约束条件说明 | 第100-101页 |
·算例分析 | 第101-105页 |
·算例路网结构及参数设置 | 第101-102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2-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七章 改编集中化趋势下的编组站改编能力配置优化研究 | 第106-118页 |
·改编集中化趋势概述 | 第106-107页 |
·改编集中化模拟策略及建模分析 | 第107-111页 |
·压缩路网规模模拟改编集中化的策略 | 第107-109页 |
·限制站点能力模拟改编集中化的策略 | 第109-110页 |
·调整车流组织方案模拟改编集中化的策略 | 第110-111页 |
·改编集中化模拟策略的对比分析及计算试验 | 第111-115页 |
·三种策略的特点及弊端 | 第111-112页 |
·计算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112-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2页 |
·论文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118-120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0页 |
附录A 第四章算例的既有运量(1406股) | 第130-144页 |
附录B 第六章算例的长交路无调作业地点 | 第144-158页 |
作者简介 | 第158-16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