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烟粉虱概况 | 第9页 |
1.2 Q型烟粉虱取代B型烟粉虱的现状 | 第9-10页 |
1.3 烟粉虱抗药性机制 | 第10-11页 |
1.3.1 杀虫剂靶标部位敏感性的降低 | 第11页 |
1.3.2 解毒代谢酶活性的增强 | 第11页 |
1.4 细胞色素P450概述 | 第11-12页 |
1.4.1 细胞色素P450的命名法则 | 第11-12页 |
1.4.2 P450的多样性 | 第12页 |
1.4.3 P450与昆虫抗药性的关系 | 第12页 |
1.5 CYP6家族概述 | 第12-13页 |
1.6 本研究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6.1 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B、Q型烟粉虱生物型的鉴定 | 第15-2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9页 |
2.1.1 供试昆虫的饲养 | 第15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5-16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6页 |
2.1.4 烟粉虱生物型鉴定 | 第16-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0页 |
2.3 讨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实时荧光定量引物的筛选 | 第21-3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3.1.1 供试烟粉虱 | 第21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3.1.4 烟粉虱总RNA的提取 | 第23页 |
3.1.5 烟粉虱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23-25页 |
3.1.6 RT-qPCR引物扩增效率及溶解曲线的建立 | 第25-2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3.3 讨论 | 第30-32页 |
第4章 噻虫啉对B、Q型烟粉虱的毒力测定 | 第32-3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4.1.1 供试烟粉虱 | 第32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32-33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4.1.4 噻虫啉对B、Q型烟粉虱LC50浓度的测定 | 第33-34页 |
4.1.5 噻虫啉对B、Q型烟粉虱的毒力测定 | 第34-3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4.3 讨论 | 第36-38页 |
第5章 噻虫啉处理前后B、Q烟粉虱候选基因表达量差异 | 第38-4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5.1.1 供试烟粉虱 | 第38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38-39页 |
5.1.3 主要仪器 | 第39页 |
5.1.4 未经药剂处理的烟粉虱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39页 |
5.1.5 药剂处理前烟粉虱CX、DW亚家族基因成员表达量分析 | 第39-40页 |
5.1.6 噻虫啉药剂处理后的烟粉虱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40页 |
5.1.7 噻虫啉处理后烟粉虱CX、DW亚家族基因成员表达量变化 | 第40-4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5.3 讨论 | 第44-46页 |
第6章 RNAi技术验证CX5基因在抗药性中的作用 | 第46-55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2页 |
6.1.1 供试烟粉虱 | 第46页 |
6.1.2 主要试剂 | 第46-47页 |
6.1.3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6.1.4 烟粉虱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47页 |
6.1.5 CX5基因的克隆 | 第47-49页 |
6.1.6 CX5基因干扰sRNA的合成 | 第49-50页 |
6.1.7 烟粉虱饲喂干扰 | 第50-51页 |
6.1.8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干扰效果 | 第51页 |
6.1.9 噻虫啉处理检测干扰后死亡率变化 | 第51-52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6.3 讨论 | 第53-55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 | 第55-57页 |
7.1 实时荧光定量引物的筛选 | 第55页 |
7.2 噻虫啉药剂对B、Q型烟粉虱的毒力测定 | 第55页 |
7.3 噻虫啉药剂处理前后目的基因表达量差异 | 第55页 |
7.4 RNAi验证CX5基因在抗药性中的作用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