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1 苯基乳酸的性质 | 第12页 |
1.2 苯基乳酸的应用 | 第12-14页 |
1.2.1 PLA的抑菌作用 | 第12-13页 |
1.2.2 PLA的药理作用 | 第13页 |
1.2.3 PLA的其他应用 | 第13-14页 |
1.3 PLA的合成 | 第14-18页 |
1.3.1 化学合成法 | 第14页 |
1.3.2 微生物发酵法 | 第14-15页 |
1.3.3 酶法 | 第15-16页 |
1.3.4 全细胞转化法 | 第16页 |
1.3.5 PLA合成菌株的开发 | 第16-18页 |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第18-21页 |
第二章 苯基乳酸耐受性大肠杆菌的筛选 | 第21-32页 |
2.1 前言 | 第21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1-24页 |
2.2.1 菌种 | 第21-22页 |
2.2.2 主要生化试剂及试剂盒 | 第22-23页 |
2.2.3 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2.4 培养基及缓冲液的配置 | 第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3.1 苯基乳酸胁迫对大肠杆菌存活率的影响 | 第24页 |
2.3.2 紫外诱变筛选耐受性菌株 | 第24-25页 |
2.3.3 突变菌株的稳定性遗传实验 | 第25页 |
2.3.4 苯基乳酸胁迫对突变菌株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25页 |
2.3.5 苯基乳酸胁迫对突变菌株菌体自聚集能力的影响 | 第25页 |
2.3.6 苯基乳酸胁迫对突变菌株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7 苯基乳酸胁迫对突变菌株胞内pH的影响 | 第2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2.4.1 苯基乳酸胁迫对大肠杆菌存活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2.4.2 苯基乳酸胁迫对突变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27-29页 |
2.4.3 PLA胁迫对突变菌株细胞表面特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4 PLA胁迫对突变菌株胞内pH的影响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重组耐胁迫突变菌株强化苯基乳酸的合成 | 第32-44页 |
3.1 前言 | 第32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3.2.1 菌种与质粒 | 第32-33页 |
3.2.2 主要生化试剂及试剂盒 | 第33页 |
3.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3页 |
3.2.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3.3.1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33-34页 |
3.3.2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4页 |
3.3.3 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34-35页 |
3.3.4 酶切验证及菌落PCR验证 | 第35页 |
3.3.5 乳酸脱氢酶酶活测定 | 第35-36页 |
3.3.6 全细胞法合成苯基乳酸 | 第36页 |
3.3.7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 | 第3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3.4.1 重组突变菌的构建及验证 | 第36-37页 |
3.4.2 重组大肠杆菌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37-38页 |
3.4.3 重组突变大肠杆菌全细胞转化合成PLA | 第38-39页 |
3.4.4 转化条件的优化 | 第39-41页 |
3.4.5 分批补加底物合成D-PLA与L-PLA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双相体系用于合成苯基乳酸的研究 | 第44-58页 |
4.1 前言 | 第44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4.2.1 菌种与质粒 | 第44页 |
4.2.2 主要生化试剂 | 第44-45页 |
4.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4.3.1 双相体系的筛选 | 第45页 |
4.3.2 转化过程的优化 | 第45-46页 |
4.3.3 正交实验 | 第46-47页 |
4.3.4 细胞活力的测定 | 第47页 |
4.3.5 发酵罐中利用双相体系合成D-PLA | 第47页 |
4.3.6 检测方法 | 第47页 |
4.3.7 双相体系增加苯基乳酸产量原理 | 第47-48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8-57页 |
4.4.1 有机溶剂的筛选 | 第48-50页 |
4.4.2 双相体系合成D-苯基乳酸转化条件的优化 | 第50-53页 |
4.4.3 正交实验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53-54页 |
4.4.4 摇瓶中双相体系合成D-PLA | 第54-55页 |
4.4.5 发酵罐双相体系合成D-PLA | 第55-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