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的海绵效应研究
上篇:项目图册 | 第5-23页 |
1.项目区位 | 第7-8页 |
2.项目策略 | 第8-10页 |
3.平面设计 | 第10-11页 |
4.断面设计 | 第11-12页 |
5.种植设计 | 第12-14页 |
6.技术设计 | 第14-22页 |
7.工程实景图 | 第22-23页 |
下篇:理论研宄 | 第23-115页 |
摘要 | 第24-25页 |
Abstract | 第25-2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9-3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9-30页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30页 |
1.2.1 选题的目的 | 第30页 |
1.2.2 选题的意义 | 第30页 |
1.3 城市绿地海绵效应的基本概念 | 第30-35页 |
1.3.1 城市绿地海绵效应的概念 | 第30-31页 |
1.3.2 城市绿地海绵效应的构成 | 第31-33页 |
1.3.3 城市绿地海绵效应的作用 | 第33-35页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35-36页 |
1.4.1 国内外城市绿地海绵效应的研究进展 | 第35-36页 |
1.4.2 国内外城市绿地海绵效应的应用与实践 | 第36页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6-3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第二章 城市绿地及其海绵效应 | 第39-49页 |
2.1 城市绿地的类型 | 第39-41页 |
2.1.1 公园绿地 | 第39页 |
2.1.2 附属绿地 | 第39-41页 |
2.1.3 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 | 第41页 |
2.1.4 其他绿地 | 第41页 |
2.2 影响城市绿地海绵效应的内部因素 | 第41-47页 |
2.2.1 植被 | 第41-43页 |
2.2.2 土壤 | 第43-45页 |
2.2.3 地形 | 第45-46页 |
2.2.4 高程与地下水位 | 第46-47页 |
2.3 影响城市绿地海绵效应的外部因素 | 第47-48页 |
2.3.1 城市绿地周边用地类型 | 第47-48页 |
2.3.2 城市绿地周边排水方式 | 第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南京市中心城区城市绿地海绵效应研究 | 第49-85页 |
3.1 研究地概况 | 第49-55页 |
3.1.1 南京市概况 | 第49页 |
3.1.2 研究范围选择 | 第49-52页 |
3.1.3 研究区域总体分析 | 第52-55页 |
3.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55-59页 |
3.2.1 土样的采集与处理 | 第55-56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56-59页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9-84页 |
3.3.1 取样点现状分析 | 第59-64页 |
3.3.2 土壤基本性状比较分析 | 第64-76页 |
3.3.3 绿地渗透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76-80页 |
3.3.4 绿地蓄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80-83页 |
3.3.5 南京市中心城区城市绿地海绵效应评估 | 第83-8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四章 城市绿地海绵效应策略研究与项目实践 | 第85-103页 |
4.1 城市绿地海绵效应策略研究 | 第85-86页 |
4.1.1 竖向 | 第85页 |
4.1.2 植被 | 第85页 |
4.1.3 土壤 | 第85-86页 |
4.1.4 介入人工海绵体 | 第86页 |
4.2 实践案例:南京河西天保街生态路项目 | 第86-101页 |
4.2.1 城市交通绿地的特殊性 | 第86-87页 |
4.2.2 项目概况 | 第87-88页 |
4.2.3 现状研究 | 第88-91页 |
4.2.4 设计方法 | 第91-96页 |
4.2.5 生态路绿地的海绵效应 | 第96-10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图表目录 | 第107-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