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杀虫剂吡蚜酮残留动态及其低剂量兴奋效应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1.1 农药残留 | 第11-12页 |
1.2 农药残留动态研究 | 第12页 |
1.3 农药残留量检测中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 第12-16页 |
1.3.1 超声波萃取 | 第13页 |
1.3.2 固相萃取 | 第13-14页 |
1.3.3 超临界流体萃取 | 第14-15页 |
1.3.4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 | 第15页 |
1.3.5 加速溶剂萃取 | 第15-16页 |
1.3.6 凝胶渗透色谱 | 第16页 |
1.4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 第16-20页 |
1.4.1 气相色谱技术 | 第16-17页 |
1.4.2 液相色谱技术 | 第17-18页 |
1.4.3 超临界流体色谱 | 第18页 |
1.4.4 薄层色谱法 | 第18-19页 |
1.4.5 毛细管电泳法 | 第19页 |
1.4.6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 第19-20页 |
1.5 吡蚜酮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1.5.1 吡蚜酮简介 | 第20页 |
1.5.2 吡蚜酮作用特点 | 第20-21页 |
1.5.3 毒理学性质 | 第21-22页 |
1.6 低剂量兴奋效应(Hormesis) | 第22-28页 |
1.6.1 低剂量兴奋效应的定义 | 第22页 |
1.6.2 低剂量兴奋效应研究的历史背景 | 第22-24页 |
1.6.3 低剂量兴奋效应检测方法与评价程序 | 第24-27页 |
1.6.4 低剂量兴奋效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7 论文研究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1.7.1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吡蚜酮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研究 | 第31-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2.1.1 仪器 | 第3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2.1.3 流动相种类的选择 | 第31页 |
2.1.4 流动相比例的选择 | 第31页 |
2.1.5 流速的选择 | 第31-32页 |
2.1.6 标准曲线制作 | 第32页 |
2.1.7 计算方法 | 第3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2.2.1 流动相种类的确定 | 第32-35页 |
2.2.2 流动相比例的确定 | 第35-36页 |
2.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6-37页 |
2.3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吡蚜酮在西兰花及土壤中的残留测定方法 | 第38-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3.1.1 仪器 | 第38页 |
3.1.2 试剂 | 第38页 |
3.1.3 前处理方法 | 第38-39页 |
3.1.4 检测条件的正交优化 | 第39-40页 |
3.1.5 添加回收率试验 | 第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3.2.1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3.2.2 方法的线性相关性 | 第45-46页 |
3.2.3 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确度 | 第46-47页 |
3.3 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吡蚜酮在西兰花-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 第49-5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4.1.1 仪器 | 第49页 |
4.1.2 试剂 | 第49页 |
4.1.3 田间试验时间与地点 | 第49页 |
4.1.4 消解动态试验 | 第49-50页 |
4.1.5 最终残留试验 | 第50页 |
4.1.6 样品的提取和净化 | 第50页 |
4.1.7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 第50-5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4.2.1 西兰花中吡蚜酮残留降解动态 | 第51页 |
4.2.2 土壤中吡蚜酮残留降解动态 | 第51-53页 |
4.2.3 吡蚜酮最终残留测定 | 第53-54页 |
4.3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吡蚜酮低剂量兴奋效应研究 | 第56-6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5.1.1 药品试剂 | 第56页 |
5.1.2 供试动物 | 第56页 |
5.1.3 试验预处理 | 第56页 |
5.1.4 基准剂量试验 | 第56页 |
5.1.5 低剂量兴奋效应 | 第56-57页 |
5.1.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5.2.1 吡蚜酮对蚯蚓毒性效应及其基准剂量 | 第57-58页 |
5.2.2 低剂量吡蚜酮对蚯蚓生长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3 低剂量吡蚜酮兴奋效应模型 | 第59-60页 |
5.3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