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标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业发达国家《汽车召回》立法及实施情况 | 第14-21页 |
2.1 各国(地区)汽车召回的主体的认定 | 第14-15页 |
2.2 各国(地区)汽车召回时客体的认定 | 第15-17页 |
2.3 各国(地区)汽车召回的主管部门及其职能权限 | 第17页 |
2.4 各国(地区)对召回的处罚 | 第17-18页 |
2.5 各国(地区)进行召回的具体程序 | 第18-21页 |
第三章 国家《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概况 | 第21-26页 |
3.1 国家《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的产生过程 | 第21-22页 |
3.2 国家《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的实施状况 | 第22-23页 |
3.2.1 中国实施汽车召回制度的可行性 | 第22页 |
3.2.2 中国汽车召回制度实施现状 | 第22-23页 |
3.3 国家《缺陷汽车产品管理规定》立法主要内容及相关配套文件 | 第23-26页 |
3.3.1 国家《缺陷汽车产品管理规定》出台背景 | 第23页 |
3.3.2 国家《缺陷汽车产品管理规定》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3.3.3 国家《缺陷汽车产品管理规定》配套文件 | 第25-26页 |
第四章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汽车召回管理规定》方案 | 第26-29页 |
4.1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概况 | 第26-27页 |
4.2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汽车召回管理规定》方案 | 第27-29页 |
4.2.1 上汽集团实施汽车召回管理的必要性 | 第27页 |
4.2.2 上汽集团汽车召回管理规定中的职能划分 | 第27页 |
4.2.3 上汽集团汽车召回协调小组 | 第27-29页 |
第五章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汽车召回实施概况 | 第29-43页 |
5.1 贯彻全过程的产品安全理念--从源头预防缺陷产品发生 | 第29-31页 |
5.1.1 产品设计质量 | 第29-30页 |
5.1.2 零件的质量前期质量控制 | 第30-31页 |
5.2 三大基础信息系统 | 第31-40页 |
5.2.1 概述 | 第31页 |
5.2.2 产品安全及召回管理信息系统基本需求 | 第31-32页 |
5.2.3 解决方案 | 第32-40页 |
5.2.3.1 总体架构和系统描述 | 第32-33页 |
5.2.3.2 质量信息预警系统 | 第33-35页 |
5.2.3.2.1 质量信息预警系统描述 | 第33页 |
5.2.3.2.2 信息收集渠道 | 第33页 |
5.2.3.2.3 预警信息系统功能说明 | 第33-34页 |
5.2.3.2.4 上海大众质量信息预警系统 | 第34-35页 |
5.2.3.3 产品可追溯系统 | 第35-38页 |
5.2.3.3.1 产品可追溯系统架构示意 | 第35-36页 |
5.2.3.3.2 产品可追溯系统描述 | 第36页 |
5.2.3.3.3 追溯信息系统功能说明 | 第36-37页 |
5.2.3.3.4 追溯信息系统采用的主要技术 | 第37-38页 |
5.2.3.3.5 上海大众产品可追溯系统 | 第38页 |
5.2.3.4 客户信息系统 | 第38-40页 |
5.2.3.4.1 客户信息系统整合目标和功能说明 | 第38-39页 |
5.2.3.4.2 信息收集、更新的基本渠道 | 第39-40页 |
5.2.3.4.3 信息收集关键字段定义 | 第40页 |
5.2.3.4.4 上海大众客户信息系统 | 第40页 |
5.3 二个管理机构 | 第40-41页 |
5.3.1 产品安全委员会 | 第40-41页 |
5.3.2 产品安全管理办公室 | 第41页 |
5.4 有效实施召回 | 第41-43页 |
第六章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汽车召回实施概况 | 第43-56页 |
6.1 上海通用汽车召回系统的框架 | 第43页 |
6.2 质量信息预警系统 | 第43-46页 |
6.2.1 基于价值链的汽车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 第44页 |
6.2.2 价值链中体现的汽车质量管理信息流 | 第44-45页 |
6.2.3 汽车产品各个业务链中涉及质量管理应用的信息流 | 第45-46页 |
6.3 产品追溯系统 | 第46-56页 |
6.3.1 设计可追溯性系统 | 第46-47页 |
6.3.2 工艺过程追溯性系统 | 第47-48页 |
6.3.3 零部件追溯系统 | 第48-56页 |
6.3.3.1 国外零部件追溯系统的研究 | 第48-49页 |
6.3.3.2 上海通用汽车零部件追溯系统实践 | 第49-53页 |
6.3.3.3 零部件追溯性系统的监控 | 第53-56页 |
第七章 汽车召回中的缺陷认定风险分析模型 | 第56-68页 |
7.1 风险管理的历史 | 第56页 |
7.2 风险管理的定义 | 第56-59页 |
7.3 风险管理的步骤 | 第59-61页 |
7.3.1 风险的识别 | 第59-60页 |
7.3.1.1 生产流程分析法 | 第60页 |
7.3.1.2 财务表格分析法 | 第60页 |
7.3.1.3 保险调查法 | 第60页 |
7.3.2 风险的预测 | 第60-61页 |
7.3.3 风险的处理 | 第61页 |
7.4 风险管理的要素 | 第61-62页 |
7.5 汽车召回中的缺陷认定风险分析模型 | 第62-68页 |
7.5.1 影响车辆缺陷认定的因素 | 第63页 |
7.5.2 缺陷认定评判的6 大方面 | 第63-65页 |
7.5.2.1 故障发生所造成的后果 | 第64页 |
7.5.2.2 故障车辆的数量 | 第64页 |
7.5.2.3 故障车辆在市场中的分布情况 | 第64页 |
7.5.2.4 故障发生后的补救措施 | 第64页 |
7.5.2.5 哪些部分的故障涉及到汽车安全问题 | 第64-65页 |
7.5.2.6 排除与车辆安全问题相关的方面 | 第65页 |
7.5.3 风险分析模型介绍 | 第65-68页 |
7.5.3.1 风险评估指数法 RAC (Risk Assessment Code)介绍 | 第65页 |
7.5.3.2 故障事件的严重性等级表 | 第65-66页 |
7.5.3.3 严重性等级的具体划分 | 第66页 |
7.5.3.4 故障事件的可能性等级表 | 第66页 |
7.5.3.5 风险评估指数矩阵 | 第66-67页 |
7.5.3.6 风险评估分析 | 第67-68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Ⅰ上汽集团汽车召回管理规定 | 第71-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