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导论 | 第9-17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 | 第11-12页 |
1.3.2 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第12-13页 |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1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4-17页 |
1.5.1 基本思路 | 第14-15页 |
1.5.2 主要方法 | 第15-17页 |
2. 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般理论 | 第17-22页 |
2.1 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1.1 专业分工理论 | 第17页 |
2.1.2 交易费用理论 | 第17-18页 |
2.1.3 比较优势原理 | 第18页 |
2.1.4 系统能位原理 | 第18页 |
2.1.5 教育管理理论 | 第18页 |
2.2 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依据 | 第18-20页 |
2.3 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20-21页 |
2.3.1 指导思想 | 第20页 |
2.3.2 基本原则 | 第20-21页 |
2.4 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 第21-22页 |
2.4.1 主要目标 | 第21页 |
2.4.2 基本任务 | 第21-22页 |
3. 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分析 | 第22-30页 |
3.1 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历程 | 第22-24页 |
3.1.1 探索期(1998年以前) | 第22页 |
3.1.2 深化期(1998年-2004年) | 第22-24页 |
3.1.3 攻坚期(2005-2020年) | 第24页 |
3.2 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 | 第24-27页 |
3.2.1 观念转变 | 第25页 |
3.2.2 人员安置 | 第25-26页 |
3.2.3 安全防范 | 第26-27页 |
3.2.4 经费支出 | 第27页 |
3.3 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案例分析 | 第27-30页 |
3.3.1 H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概况 | 第27-28页 |
3.3.2 H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难点 | 第28-30页 |
4.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比较分析 | 第30-38页 |
4.1 国内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第30-34页 |
4.1.1 国内普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概况 | 第30-31页 |
4.1.2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概况 | 第31-32页 |
4.1.3 国内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启示 | 第32-34页 |
4.2 美、英、法、俄四国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第34-38页 |
4.2.1 美、英、法、俄四国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概况 | 第34-36页 |
4.2.2 美、英、法、俄四国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启示 | 第36-38页 |
5. 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选择 | 第38-47页 |
5.1 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环境分析 | 第38-41页 |
5.2 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模式 | 第41-43页 |
5.2.1 初等模式 | 第41-42页 |
5.2.2 过渡模式 | 第42页 |
5.2.3 独立发展模式 | 第42-43页 |
5.3 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的选择 | 第43-47页 |
5.3.1 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43-44页 |
5.3.2 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应用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 第44-47页 |
6. 军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对策 | 第47-50页 |
6.1 转变观念,重塑核心价值 | 第47页 |
6.2 科学管理,完善各项机制 | 第47-48页 |
6.3 制定法律,政府统筹主导 | 第48-49页 |
6.4 倡导学习、知识型高校后勤体系 | 第49-50页 |
7. 结语 | 第50-52页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0页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50-51页 |
7.3 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特别致谢 | 第55-56页 |
附件 访谈提纲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