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6-25页 |
1. 姜黄素的来源,性质和分子结构 | 第16页 |
2. 姜黄素的生物学活性 | 第16-19页 |
2.1 防癌抗癌作用 | 第17页 |
2.1.1 抗肝癌的应用 | 第17页 |
2.1.2 抗结肠癌的应用 | 第17页 |
2.1.3 抗乳腺癌的应用 | 第17页 |
2.2 抗炎活性 | 第17-18页 |
2.3 抗氧化作用 | 第18页 |
2.4 清除氧自由基 | 第18页 |
2.5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作用 | 第18-19页 |
2.6 对肝脏、肾脏的保护作用 | 第19页 |
2.7 抗纤维化作用 | 第19页 |
2.8 毒副作用与安全性 | 第19页 |
3. 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 第19-21页 |
3.1 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 第19-20页 |
3.1.1 抗始发阶段 | 第19-20页 |
3.1.2 抗促癌及演变机制 | 第20页 |
3.1.3 抗癌的侵袭和转移 | 第20页 |
3.1.4 增加化疗药物对细胞的敏感性 | 第20页 |
3.2 姜黄素的临床应用 | 第20-21页 |
4. 长循环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4.1 长循环脂质体概述 | 第21-22页 |
4.2 脂质体内外膜的双面修饰 | 第22-23页 |
4.3 脂质体外膜表面的修饰 | 第23页 |
5. 论文设计与研究方案 | 第23-25页 |
第一章 姜黄素及其制剂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5-34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25页 |
1.1 药品与试剂 | 第25页 |
1.2 仪器 | 第25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5-33页 |
2.1 姜黄素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5-28页 |
2.1.1 UV扫描波长的确定 | 第25-26页 |
2.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6-27页 |
2.1.3 精密度试验 | 第27页 |
2.1.4 回收率试验 | 第27-28页 |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8-30页 |
2.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8页 |
2.2.2 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28页 |
2.2.3 HPLC的方法学考察 | 第28-30页 |
2.2.3.1 检测限和定量限 | 第28-29页 |
2.2.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9页 |
2.2.3.3 精密度试验 | 第29-30页 |
2.2.3.4 回收率试验 | 第30页 |
2.3 姜黄素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确定 | 第30-33页 |
2.3.1 透析袋法测定包封率 | 第30页 |
2.3.2 超速离心法测定包封率 | 第30-31页 |
2.3.3 微柱离心法测定包封率 | 第31-33页 |
2.3.3.1 微型柱的制备 | 第31页 |
2.3.3.2 洗脱曲线的考察 | 第31-32页 |
2.3.3.3 包封率的测定 | 第32页 |
2.3.3.4 方法学考察 | 第32-33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33-34页 |
3.1 讨论 | 第33页 |
3.2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姜黄素制剂处方前研究 | 第34-39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34页 |
1.1 药品与试剂 | 第34页 |
1.2 仪器 | 第34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4-38页 |
2.1 姜黄素在不同pH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稳定性的考察 | 第34-35页 |
2.1.1 测定方法 | 第34页 |
2.1.2 实验结果 | 第34-35页 |
2.2 姜黄素在不同pH的磷酸盐缓冲液中饱和溶解度的测定 | 第35-36页 |
2.2.1 饱和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2.2.2 实验结果 | 第36页 |
2.3 姜黄素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36-38页 |
2.3.1 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方法 | 第37页 |
2.3.2 实验结果 | 第37-38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38-39页 |
3.1 讨论 | 第38页 |
3.2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姜黄素普通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 第39-48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39页 |
1.1 药品与试剂 | 第39页 |
1.2 仪器 | 第39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9-46页 |
2.1 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筛选 | 第39-40页 |
2.2 姜黄素脂质体处方的筛选 | 第40-42页 |
2.2.1 缓冲液种类对包封率的影响 | 第40页 |
2.2.2 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例对包封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2.2.3 不同pH值对包封率的影响 | 第41页 |
2.2.4 不同药脂比对包封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2.2.5 不同离子强度对包封率的影响 | 第42页 |
2.3 正交实验筛选和优化处方 | 第42-43页 |
2.4 姜黄素普通脂质体的理化性质考察 | 第43-46页 |
2.4.1 姜黄素普通脂质体的粒径分布 | 第43-44页 |
2.4.2 姜黄素普通脂质体的zeta电位 | 第44页 |
2.4.3 姜黄素普通脂质体的体外释放 | 第44-45页 |
2.4.4 姜黄素脂质体初步稳定性研究定 | 第45-46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46-48页 |
3.1 讨论 | 第46页 |
3.2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 第48-54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48页 |
1.1 药品与试剂 | 第48页 |
1.2 仪器 | 第4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8-53页 |
2.1 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的处方优化 | 第48-49页 |
2.1.1 不同分子量的PEG对包封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2.1.2 PEG2000-Chol用量对包封率的影响 | 第49页 |
2.2 正交试验筛选和优化处方 | 第49-50页 |
2.3 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的理化性质考察 | 第50-52页 |
2.3.1 姜黄素普通脂质体的粒径分布 | 第50-51页 |
2.3.2 姜黄素普通脂质体的zeta电位 | 第51页 |
2.3.3 姜黄素普通脂质体的体外释放 | 第51-52页 |
2.4 姜黄素脂质体初步稳定性研究定 | 第52-53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53-54页 |
3.1 讨论 | 第53页 |
3.2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54-62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54页 |
1.1 药品与试剂 | 第54页 |
1.2 仪器 | 第54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54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4-60页 |
2.1 血浆中姜黄素含量测定的方法 | 第54-57页 |
2.1.1 色谱条件 | 第54页 |
2.1.2 血浆中药物提取与处理 | 第54-55页 |
2.1.3 色谱条件专属性实验 | 第55页 |
2.1.4 标注曲线的绘制 | 第55-56页 |
2.1.5 方法精密度试验 | 第56页 |
2.1.6 加样回收率实验 | 第56-57页 |
2.1.7 方法灵敏度实验 | 第57页 |
2.2 大鼠药代动力学实验 | 第57-60页 |
2.3 生物利用度的计算 | 第60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60-62页 |
3.1 讨论 | 第60-61页 |
3.2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 | 第62-72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62页 |
1.1 药品与试剂 | 第62页 |
1.2 仪器 | 第62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62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62-70页 |
2.1 各组织中姜黄素含量测定的方法 | 第62-65页 |
2.1.1 色谱条件 | 第62页 |
2.1.2 组织中药物提取与处理 | 第62-63页 |
2.1.3 标注曲线的绘制 | 第63页 |
2.1.4 方法精密度试验 | 第63-64页 |
2.1.5 加样回收率实验 | 第64-65页 |
2.1.6 方法灵敏度实验 | 第65页 |
2.2 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实验 | 第65-70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70-72页 |
3.1 讨论 | 第70-71页 |
3.2 小结 | 第71-72页 |
全文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