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2.1 历史分析法 | 第9-10页 |
1.2.2 体系化分析法 | 第10页 |
1.2.3 类型化分析法 | 第10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0-12页 |
2 共同侵权行为的本质之争—“共同性”的认定标准 | 第12-17页 |
2.1 共同侵权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12页 |
2.2 “共同性”要件是共同侵权行为的内在本质 | 第12-14页 |
2.2.1 共同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12-13页 |
2.2.2 共同侵权行为的本质属性—“共同性”要件 | 第13-14页 |
2.2.3 构成要件与“共同性”要件的关系 | 第14页 |
2.3 “共同性”判断是共同侵权之连带责任承担的逻辑原点 | 第14-17页 |
2.3.1 连带责任是共同侵权的法律后果 | 第14-15页 |
2.3.2 共同侵权中连带责任的制度价值 | 第15-16页 |
2.3.3 连带责任引发的关于“共同性”认定标准的思考 | 第16-17页 |
3 “共同性”认定标准的学说理论纷争 | 第17-23页 |
3.1 主观说 | 第17-19页 |
3.1.1 关于主观说的学说分类 | 第17-18页 |
3.1.2 对主观说的评析 | 第18-19页 |
3.2 客观说 | 第19-21页 |
3.2.1 关于客观说的学说分类 | 第19-20页 |
3.2.2 对客观说的评析 | 第20-21页 |
3.3 折中说 | 第21-22页 |
3.3.1 关于折中说的学说分类 | 第21页 |
3.3.2 对折中说的评析 | 第21-22页 |
3.4 本文观点 | 第22-23页 |
4 “共同性”认定标准的制度变迁 | 第23-28页 |
4.1 域外“共同性”认定标准的制度演变 | 第23-25页 |
4.1.1 肯定阶段之“主观标准”的广泛确立 | 第23页 |
4.1.2 否定阶段之“主观标准”的式微与“客观标准”的崛起 | 第23-24页 |
4.1.3 否定之否定阶段之“主观标准”的逆袭 | 第24-25页 |
4.2 我国“共同性”认定标准的演变趋势 | 第25-28页 |
4.2.1 “共同性”认定标准之主观立场的确定 | 第25-26页 |
4.2.2 “共同性”认定标准之适当客观立场的过渡 | 第26页 |
4.2.3 “共同性”认定标准之主观立场的回归 | 第26-28页 |
5 以“共同过错说”作为“共同性”认定标准的妥当性论证 | 第28-32页 |
5.1 基于逻辑自足下的制度价值实现 | 第28-29页 |
5.1.1 侵权行为法规则体系下的共同侵权责任制度 | 第28页 |
5.1.2 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下的共同侵权责任制度 | 第28-29页 |
5.1.3 侵权行为法基本原则下的共同侵权责任制度 | 第29页 |
5.1.4 多数人侵权下的共同侵权责任制度 | 第29页 |
5.2 基于利益平衡下的法律政策考量 | 第29-32页 |
5.2.1 受害人利益保护的诉求 | 第29-30页 |
5.2.2 行为人行为自由的追寻 | 第30-32页 |
6 “共同过错说”语境下共同侵权制度的体系化与类型化 | 第32-36页 |
6.1 基于“共同过错”认定标准下的共同侵权行为的体系化 | 第32页 |
6.2 “共同过错”内部之争下的共同侵权行为类型化思考 | 第32-36页 |
7 结语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