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综述 | 第12-19页 |
1.1 “村改居”的前提和定义 | 第12-14页 |
1.1.1 “村改居”的前提 | 第12-13页 |
1.1.2 “村改居”的定义 | 第13-14页 |
1.2 “村改居”的条件和原则 | 第14页 |
1.2.1 “村改居”的条件 | 第14页 |
1.2.2 “村改居”的原则 | 第14页 |
1.3 为什么要“村改居” | 第14-18页 |
1.3.1 “城中村”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14-15页 |
1.3.2 城市化发展需要 | 第15-16页 |
1.3.3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需要 | 第16-18页 |
1.3.4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 | 第18页 |
1.4 “村改居”的意义和影响 | 第18-19页 |
2 我国“村改居”背景与实例分析及存在问题 | 第19-36页 |
2.1 我国“村改居”的城市化背景 | 第19-22页 |
2.1.1 宁波镇海的“村改居”背景要求 | 第21-22页 |
2.1.2 宁波镇海的“村改居”现状及模式 | 第22页 |
2.2 宁波镇海涨监契村“村改居”实例分析 | 第22-27页 |
2.2.1 涨监契村概况 | 第23页 |
2.2.2 涨监契村“村改居”人口要素分析 | 第23-26页 |
2.2.3 涨监契村“村改居”操作研究 | 第26-27页 |
2.3 “村改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36页 |
2.3.1 “村改居”过程中集体经济资产改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2页 |
2.3.1.1 原有的村集体经济资产如何改革和理顺管理体制? | 第28-30页 |
2.3.1.1.1 集体经济资产产权的明确 | 第28-29页 |
2.3.1.1.2 集体经济资产处置的所有权主体 | 第29页 |
2.3.1.1.3 集体经济资产的处置方法 | 第29-30页 |
2.3.1.2 集体土地资产如何流通转制? | 第30-32页 |
2.3.1.3 转制后的组织体制的运行机制同现代企业制度相差甚远 | 第32页 |
2.3.2 “村改居”转制后村民的各类社会保障问题 | 第32-34页 |
2.3.2.1 村民养老、医疗、保险等得不到有效的体制保障 | 第33页 |
2.3.2.2 失地农民的就业存在困难 | 第33-34页 |
2.3.3 “村改居”后原有村民到居民的转变 | 第34-35页 |
2.3.3.1 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易融入城市居民生活 | 第34页 |
2.3.3.2 村族血缘关系在“村改居”社区居民生活中还起着主导作用 | 第34-35页 |
2.3.3.3 部分村民对“农转非”不积极 | 第35页 |
2.3.4 “村改居”社区居民参与性不强,对新社区建设不够关注配合 | 第35-36页 |
3 “村改居”创新操作的借鉴和研究 | 第36-50页 |
3.1 可借鉴的“村改居”改造的创新操作模式 | 第37-38页 |
3.2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和集体资产的转制发展 | 第38-43页 |
3.2.1 对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 | 第38-43页 |
3.2.1.1 实行分股到人、人股随动 | 第39-40页 |
3.2.1.2 宅基地入股 | 第40页 |
3.2.1.3 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土地转迁收益 | 第40-41页 |
3.2.1.4 小结 | 第41-43页 |
3.3 为“村改居”失地农民提供各种保障措施 | 第43-47页 |
3.3.1 积极把“村改居”的新居民纳入城市统筹的社会保险体系 | 第43-44页 |
3.3.2 创造就业培训条件,拓宽就业保障渠道 | 第44-45页 |
3.3.3 小结 | 第45-47页 |
3.4 加强村民向社区居民的转变管理 | 第47-50页 |
3.4.1 尊重民意,维系传统 | 第47页 |
3.4.2 创新社区管理,提升社区文明 | 第47-48页 |
3.4.3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鼓励村民参与社区建设 | 第48-49页 |
3.4.4 小结 | 第49-50页 |
4 总结讨论与展望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