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2页 |
1.2.1 国外沥青质量评价与研究 | 第10-17页 |
1.2.2 国内改性沥青质量评价与研究 | 第17-20页 |
1.2.3 荧光显微分析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4 沥青与石料粘附性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 现状分析的结论 | 第22-23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及微观评价方法 | 第26-38页 |
2.1 SBS 改性沥青机理的研究状况 | 第27-30页 |
2.1.1 物理改性机理 | 第28-29页 |
2.1.2 化学改性机理 | 第29-30页 |
2.2 试验原材料及制备工艺 | 第30-32页 |
2.2.1 试验原材料 | 第30-31页 |
2.2.2 实验室制备工艺 | 第31-32页 |
2.3 微观结构量化分析方法 | 第32-38页 |
2.3.1 荧光显微镜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 第32-34页 |
2.3.2 MATLAB7.X 图像处理技术简介 | 第34-36页 |
2.3.3 分形理论简述 | 第36-38页 |
第三章 SBS 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量化 | 第38-62页 |
3.1 荧光显微图像的形象化描述 | 第38-44页 |
3.1.1 不同 SBS 剂量的荧光显微图像特征描述 | 第38-40页 |
3.1.2 SBS、基质沥青种类与荧光显微图像的关系 | 第40-41页 |
3.1.3 添加橡胶油之后的图像特征 | 第41-44页 |
3.1.4 小结 | 第44页 |
3.2 对荧光显微图像的量化分析 | 第44-56页 |
3.2.1 SBS 所占面积比量化 | 第44-48页 |
3.2.2 SBS 分布均匀性量化分析 | 第48-52页 |
3.2.3 SBS 颗粒发育细度量化分析 | 第52-56页 |
3.3 SBS 溶胀倍数 | 第56-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微观结构量化指标与常规路用性能指标的关系 | 第62-72页 |
4.1 微观结构量化指标与感温性能指标间的关系 | 第62-65页 |
4.1.1 SBS 面积比与温度敏感性指标的关系 | 第62-63页 |
4.1.2 分形维数与温度敏感性指标的关系 | 第63-64页 |
4.1.3 发育细度与温度敏感性指标的关系 | 第64-65页 |
4.2 微观结构量化指标与高温性能指标间的关系 | 第65-68页 |
4.2.1 软化点指标的有效性 | 第65-66页 |
4.2.2 SBS 面积比与软化点的关系 | 第66页 |
4.2.3 分形维数与软化点的关系 | 第66-67页 |
4.2.4 发育细度与软化点的关系 | 第67-68页 |
4.3 微观结构量化指标与低温性能指标的关系 | 第68-70页 |
4.3.1 SBS 面积比与低温延度的关系 | 第68-69页 |
4.3.2 分形维数与低温延度的关系 | 第69-70页 |
4.3.3 发育细度与低温延度的关系 | 第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粘附性评价及与微观结构量化指标的关系 | 第72-88页 |
5.1 粘附功方法 | 第72-81页 |
5.1.1 粘附功理论 | 第72-74页 |
5.1.2 液体表面张力的测试方法 | 第74-78页 |
5.1.3 沥青与集料的粘附功测试 | 第78-81页 |
5.2 剪切粘结力法 | 第81-85页 |
5.2.1 粘结力方法的可行性前提 | 第82页 |
5.2.2 试件制作与试验方法 | 第82-83页 |
5.2.3 试验结果及与微观结构量化指标的关系 | 第83-84页 |
5.2.4 试验方法局限性 | 第84-85页 |
5.3 水煮法 | 第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8页 |
第六章 成果应用 | 第88-100页 |
6.1 SBS 改性沥青生产概况 | 第88-90页 |
6.2 常用质量监控手段有效性及存在问题 | 第90-94页 |
6.3 结构量化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 第94-99页 |
6.3.1 SBS 掺量的快速估算 | 第94-95页 |
6.3.2 微观结构量化对质量持续稳定的意义 | 第95-96页 |
6.3.3 微观结构量化对 SBS 加工质量的意义 | 第96-97页 |
6.3.4 微观结构量化的其他作用 | 第97-9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0页 |
2 创新点 | 第100-101页 |
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