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安全问题的反思--基于首都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安全的实践
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对校园安全问题的基本认识 | 第9-17页 |
第一节 威胁校园安全的因素剖析 | 第9-12页 |
一、社会原因 | 第9-10页 |
二、家庭原因 | 第10-11页 |
三、学校方面原因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对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深入思考 | 第12-17页 |
一、社会学分析 | 第12-13页 |
二、犯罪人主观心理分析 | 第13-15页 |
三、媒体责任分析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首都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安全的理论与实践 | 第17-23页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 第17-20页 |
一、可防卫空间理论及其运用 | 第17-18页 |
二、犯罪日常活动理论及其运用 | 第18-19页 |
三、"沙堆效应"原理及运用 | 第19-20页 |
四、"破窗"和"零容忍"理论及运用 | 第20页 |
第二节 制约校园安全防范的瓶颈性问题 | 第20-23页 |
一、公安、教育部门无力独立承担校园安保职责 | 第21页 |
二、校园安全防范系统建设和财政投入不足 | 第21-22页 |
三、校园安保工作未形成长效机制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关于加强首都校园安全防范的合理建议 | 第23-29页 |
第一节 制度借鉴——国外校园安全防范的成功经验 | 第23-25页 |
一、美国的《校园安全法》和校警制度 | 第23-24页 |
二、日本校园安全社会综合工程体系 | 第24页 |
三、其他国家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加强首都校园安全防范的建议 | 第25-29页 |
一、构建维护校园安全的系统工程 | 第25-26页 |
二、构筑人、技、物防一体的立体化长效防范体系 | 第26页 |
三、建立社会面控制同犯罪源头控制相结合的防范机制 | 第26-27页 |
四、加大对民办、未经批准自办学校安全监管 | 第27页 |
五、制定《校园安全法》,发挥法律的监督、保障作用 | 第27页 |
六、建立校园警察体制,实现队伍专业化 | 第27-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3页 |
后记 | 第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