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8-14页 |
1. 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9-12页 |
1. 2.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 2. 2 我国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 第12页 |
1.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1. 3. 1 本文具体工作方向及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 3. 2 本文篇章结构设置 | 第13-14页 |
2 模糊逻辑与遗传算法介绍 | 第14-20页 |
2. 1 模糊逻辑介绍 | 第14-17页 |
2. 1. 1 事物的模糊性 | 第14-15页 |
2. 1. 2 模糊集合的概念 | 第15页 |
2. 1. 3 隶属度函数 | 第15-16页 |
2. 1. 4 模糊关系矩阵 | 第16-17页 |
2. 2 遗传算法介绍 | 第17-18页 |
2. 2. 1 遗传算法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2. 2. 2 遗传算法的寻优功能介绍 | 第18页 |
2. 3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寻优介绍 | 第18-20页 |
2. 3. 1 方法的发展 | 第19页 |
2. 3. 2 方法的优点 | 第19-20页 |
3 算法的分析与设计 | 第20-38页 |
3. 1 基于模糊评价的遗传算法系统的一般性描述 | 第20-22页 |
3. 2 对于本问题算法的描述 | 第22-24页 |
3. 2. 1 问题的描述 | 第22页 |
3. 2. 2 问题涉及的定义 | 第22-24页 |
3. 3 算法的设计 | 第24-36页 |
3. 3. 1 框架算法的选择 | 第24页 |
3. 3. 2 模糊关系矩阵的构建 | 第24-26页 |
3. 3. 3 问题的评价空间 | 第26-27页 |
3. 3. 4 问题的目标函数 | 第27-30页 |
3. 3. 5 编码方式 | 第30-31页 |
3. 3. 6 初始种群的设定 | 第31页 |
3. 3. 7 复制操作符的设计 | 第31页 |
3. 3. 8 交叉操作符的设计 | 第31-34页 |
3. 3. 9 变异操作符的设计 | 第34-36页 |
3. 4 遗传算法的早熟控制 | 第36-38页 |
4 算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38-58页 |
4. 1 算例系统的背景系统 | 第38-41页 |
4. 1. 1 顶层系统--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系统 | 第38-40页 |
4. 1. 2 父系统--同行评议管理系统 | 第40-41页 |
4. 2 系统功能设计 | 第41-43页 |
4. 3 系统的结构设计 | 第43-45页 |
4. 4 系统的算法描述 | 第45-49页 |
4. 4. 1 目标函数的描述 | 第45-47页 |
4. 4. 2 遗传算法过程的描述 | 第47-49页 |
4. 5 本算法的核心程序编码 | 第49-52页 |
4. 6 系统界面设计 | 第52-56页 |
4. 7 专家拒评的后续处理 | 第56-58页 |
5 算法有效性分析 | 第58-65页 |
5. 1 算法收敛性证明 | 第58-59页 |
5. 2 算例的运算与比较 | 第59-64页 |
5. 2. 1 实际算例的运算 | 第59-61页 |
5. 2. 2 不同参数值下算例的运算情况 | 第61-64页 |
5. 3 算例快速收敛性的验证 | 第64-65页 |
6 结论 | 第65-67页 |
6. 1 本文工作情况及成果 | 第65页 |
6. 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5页 |
PartⅠ 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关性矩阵: | 第69-70页 |
PartⅡ 保优遗传算法收敛性的详细证明过程: | 第70-73页 |
PartⅢ 算例数据全表: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