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一)文献法 | 第18页 |
(二)个案法 | 第18页 |
(三)历史研究法 | 第18页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职称 | 第18-19页 |
(二)职业晋升 | 第19页 |
(三)教师进步计划TAP(Teacher Advancement Program) | 第19页 |
六、创新点与难点 | 第19-22页 |
(一)创新点 | 第19-20页 |
(二)难点 | 第20-22页 |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晋升概述 | 第22-32页 |
一、美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晋升的起源和发展 | 第23-26页 |
(一)20 世纪60至 80 年代:萌芽阶段 | 第23页 |
(二)20 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发展阶段 | 第23-25页 |
(三)1990 年至今:成熟阶段 | 第25-26页 |
二、美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晋升的相关学理研究 | 第26-29页 |
(一)司德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 第26-27页 |
(二)伯利纳“教师专业发展五阶段”理论 | 第27-28页 |
(三)教师激励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28-29页 |
三、美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晋升的政府支持行动 | 第29-32页 |
(一)教师激励基金(Teacher Incentive Fund, TIF) | 第29-30页 |
(二)力争上游基金(Race to the Top Fund) | 第30页 |
(三)《教育改革蓝图》(A Blueprint of Reform)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教师进步计划”(TAP)的内涵及构成 | 第32-36页 |
一、“教师进步计划”(TAP)的内涵 | 第32页 |
二、“教师进步计划”(TAP)的构成 | 第32-36页 |
(一)多途径的职业通道 | 第32-33页 |
(二)持续应用型教师专业发展 | 第33页 |
(三)聚焦教学的问责制 | 第33-34页 |
(四)基于评估的绩效薪酬制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路易斯安那州“教师进步计划”(TAP)的实施 | 第36-56页 |
一、路易斯安那州“教师进步计划”(TAP)构成 | 第36-41页 |
(一)路易斯安那州“教师进步计划”(TAP)教师岗位描述 | 第36-39页 |
(二)路易斯安那州“教师进步计划”(TAP)的管理者 | 第39-41页 |
二、路易斯安那州“教师进步计划”(TAP)的具体实施 | 第41-46页 |
(一)研讨会 | 第41-43页 |
(二)教师个人成长计划 | 第43-44页 |
(三)教学评估及学生学业成绩增值评估 | 第44-45页 |
(四)教师的进修与培训 | 第45-46页 |
三、路易斯安那州“教师进步计划”(TAP)的面试程序 | 第46-49页 |
(一)开放性问题 | 第46-48页 |
(二)教师综合实践能力测试 | 第48-49页 |
四、各类教师晋升后试用期的岗位职责 | 第49-50页 |
(一)晋升为指导教师后试用期的工作内容 | 第49-50页 |
(二)晋升为专家教师后试用期的工作内容 | 第50页 |
五、路易斯安那州“教师进步计划”TAP的绩效评定 | 第50-53页 |
(一)教学技能、知识和责任(SKR)评估 | 第51-52页 |
(二)学生学业成绩增值评估 | 第52-53页 |
六、爱丽丝·M.哈特( Alice M· Harte)学校教师任职体验 | 第53-56页 |
第四章 路易斯安那州“教师进步计划”(TAP)的特点及影响 | 第56-64页 |
一、路易斯安那州“教师进步计划”(TAP)的特点 | 第56-57页 |
(一)重视校本教研发展 | 第56页 |
(二)教师分享领导力,共同管理学校 | 第56-57页 |
(三)评价前关注与评价后指导并重 | 第57页 |
(四)个人绩效与团体绩效相结合方式分配薪资 | 第57页 |
二、路易斯安那州“教师进步计划”(TAP)的影响 | 第57-64页 |
(一)对学生的影响 | 第57-59页 |
(二)对教师的影响 | 第59-64页 |
第五章 路易斯安那州“教师进步计划”(TAP)的启示 | 第64-68页 |
一、重视校本教研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64-65页 |
二、分享领导力,拓宽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 第65-66页 |
三、关注评价的连续性,建立完善系统的评价体系 | 第66页 |
四、优化分配,制定基于评估的绩效薪酬制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
【附录 1】开放性问题评分表 | 第74-75页 |
【附录 2】教师综合实践能力测试评分表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