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9页 |
第一章 罚金刑缓刑制度的法律定位 | 第9-16页 |
一、罚金刑缓刑制度的界定及我国司法现状 | 第9页 |
二、关于对罚金刑能否适用缓刑的理论争议 | 第9-11页 |
(一) 罚金刑的缓刑制度赞同者的主要观点及理由 | 第10-11页 |
(二) 罚金刑适用缓刑的否定观点及理由 | 第11页 |
三、对支持者和反对者观点的分析 | 第11-16页 |
第二章 罚金刑缓刑制度的价值 | 第16-23页 |
一、设立罚金刑缓刑制度与现代刑事政策基本原则相契合 | 第16-17页 |
(一) 谦抑原则 | 第16页 |
(二) 人道原则 | 第16-17页 |
(三) 教育改善原则 | 第17页 |
二、设立罚金刑缓刑制度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相契合 | 第17-19页 |
(一)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内涵界定 | 第17-18页 |
(二) 罚金刑缓刑制度的特性 | 第18页 |
(三) 罚金刑缓刑制度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本质相契合 | 第18-19页 |
三、设立罚金刑缓刑制度的价值与优势 | 第19-23页 |
(一) 设立罚金刑缓刑制度是符合刑事处遇轻缓化趋势 | 第19-20页 |
(二) 罚金刑的缓刑符合罪责自负原则 | 第20-21页 |
(三) 罚金刑的缓刑有助于维护刑罚的实质公正 | 第21页 |
(四) 罚金刑适用缓刑可以更好实现刑罚的目的 | 第21页 |
(五) 罚金刑的缓刑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犯罪人再社会化 | 第21-22页 |
(六) 罚金刑的缓刑设立符合缓刑制度的目的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构建中国罚金刑缓刑制度 | 第23-42页 |
一、罚金刑缓刑制度适用条件 | 第23-32页 |
(一) 适用方式 | 第23页 |
(二) 前提条件 | 第23-24页 |
(三) 实质性条件 | 第24-31页 |
(四) 排除条件 | 第31-32页 |
二、建立有效的罚金刑缓刑制度考察制度 | 第32-39页 |
(一) 考察期限 | 第33页 |
(二) 考察内容 | 第33-35页 |
(三) 考察机关 | 第35-38页 |
(四) 社区矫正 | 第38-39页 |
(五) 加强对罚金刑缓刑制度考察的监督 | 第39页 |
三、罚金刑缓刑的结束及撒消 | 第39-42页 |
(一) 罚金刑缓刑的结束 | 第39页 |
(二) 罚金刑缓刑的撤销 | 第39-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