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3-21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三) 逻辑框架、本文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1. 逻辑框架 | 第17-18页 |
2. 本文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四) 研究方法与路径 | 第19-21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 研究路径 | 第20-21页 |
一、相关理论概述 | 第21-33页 |
(一) 公共政策监测概述 | 第21-24页 |
1. 公共政策监测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 公共政策监测体系 | 第22-23页 |
3. 公共政策监测内涵 | 第23-24页 |
(二) 量化方法在我国公共政策监测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24-26页 |
1. 量化方法基本概述 | 第24页 |
2. 量化方法在我国公共政策监测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 第24-25页 |
3. 量化方法在我国公共政策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25-26页 |
(三) 公共政策监测中的量化方法介绍 | 第26-33页 |
1. 社会系统核算 | 第26-27页 |
2. 社会实验 | 第27页 |
3. 社会审计 | 第27-28页 |
4. 综合实例研究 | 第28页 |
5. 管理信息系统 | 第28-29页 |
6. 调查法 | 第29-30页 |
7. 绩效监测系统 | 第30-31页 |
8. 成本——效益分析 | 第31-33页 |
二、量化方法在我国公共政策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和不足 | 第33-54页 |
(一) 文献的搜集与选取 | 第33-36页 |
1. 文献选取的目标范围 | 第33页 |
2. 文献选取的原则 | 第33-34页 |
3. 文献选取的步骤与过程 | 第34-35页 |
4. 文献选取结果 | 第35-36页 |
(二) 基于描述统计的我国公共政策监测量化方法应用现状及不足 | 第36-45页 |
1. 公共政策监测量化研究论文总量方面 | 第36-37页 |
2. 公共政策监测量化研究论文的作者方面 | 第37-40页 |
3. 公共政策监测量化研究论文资金来源方面 | 第40-41页 |
4. 公共政策监测过程中应用量化方法的情况 | 第41-45页 |
(三) 基于内容分析的我国公共政策监测量化方法应用现状及不足 | 第45-54页 |
1. 公共政策监测中应用量化方法的一般模式 | 第45-46页 |
2. 具体量化方法在公共政策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及不足 | 第46-54页 |
三、量化方法在我国公共政策监测应用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54-64页 |
(一) 从公共政策监测主体方面来看 | 第54-57页 |
1. 参与公共政策监测活动的监测主体相对单 | 第54-55页 |
2. 公共政策监测主体在实施公共政策监测前主观认识上的偏差 | 第55-56页 |
3. 公共政策监测主体在监测公共政策过程中主观价值取向的诱导 | 第56页 |
4. 公共政策监测主体在实施公共政策监测过程中能力方面的欠缺 | 第56-57页 |
5. 公共政策监测主体在实施公共政策监测后缺乏对问题的反思 | 第57页 |
(二) 从公共政策监测量化方法本身方面来看 | 第57-59页 |
1. 政策监测量化方法本身存在的一般局限性 | 第57-58页 |
2. 具体公共政策监测量化方法与某些公共政策监测环节的不适配 | 第58页 |
3. 量化方法在公共政策监测过程中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模式作为指导 | 第58-59页 |
(三) 从公共政策监测本身方面来看 | 第59-60页 |
1. 政策文本本身存在着问题 | 第59页 |
2. 公共政策监测概念界定的不统一 | 第59页 |
3. 公共政策监测资源获取的有限性 | 第59-60页 |
4. 公共政策产出和影响的难以区分 | 第60页 |
5. 公共政策影响的不可量化 | 第60页 |
(四) 从政策监测环境方面来看 | 第60-64页 |
1. 国内关于公共政策监测研究的匮乏 | 第60-61页 |
2. 对公共政策监测在政策分析中的核心地位认识不够 | 第61-62页 |
3. 传统线性公共政策模式的弊端和缺陷 | 第62-63页 |
4. 国内对公共政策监测量化研究的资金支持不够 | 第63页 |
5. 相关法律制度的缺乏 | 第63-64页 |
四、完善量化方法在我国公共政策监测中应用的对策探析 | 第64-73页 |
(一) 公共政策监测主体方面 | 第64-66页 |
1. 构建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多样化公共政策监测主体 | 第64页 |
2. 建立多元化政策监测主体间的协调机制 | 第64-65页 |
3. 提升公共政策监测主体的专业性 | 第65页 |
4. 建立统一管理的监测主体间信息共享平台 | 第65-66页 |
5. 加强公共政策监测主体关于量化研究的培训和学习 | 第66页 |
(二) 公共政策监测方法方面 | 第66-68页 |
1. 加强公共政策监测量化方法应用的科学化 | 第66-67页 |
2. 加强公共政策监测量化研究的模式化 | 第67-68页 |
(三) 政策本身方面 | 第68-69页 |
1. 提升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合法性 | 第68页 |
2. 统一、科学地界定公共政策监测 | 第68页 |
3. 结合主客观指标科学界定和划分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 | 第68-69页 |
(四) 公共政策监测外部环境方面 | 第69-73页 |
1. 开展学术交流、加强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探讨 | 第69页 |
2. 改善现有教育模式、科学设置高校教学课程 | 第69-70页 |
3. 建立周期循环型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 第70-71页 |
4. 加大对政策监测的宣传力度 | 第71页 |
5. 加大政策监测项目资金的投入,并建立相关制度保障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