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橡胶颗粒弹性除冰路面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2 硅藻土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第2章 橡胶颗粒和硅藻土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设计 | 第20-40页 |
2.1 原材料技术性质 | 第20-23页 |
2.1.1 沥青技术性质 | 第20-21页 |
2.1.2 矿料的技术性质 | 第21页 |
2.1.3 矿粉的技术性质 | 第21-22页 |
2.1.4 橡胶颗粒的技术性质 | 第22-23页 |
2.1.5 硅藻土技术性质 | 第23页 |
2.2 硅藻土掺量及掺入方法的确定 | 第23-24页 |
2.2.1 硅藻土掺量的确定 | 第23-24页 |
2.2.2 硅藻土掺入方法的确定 | 第24页 |
2.3 级配组成设计方法 | 第24-26页 |
2.4 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示例 | 第26-28页 |
2.4.1 设计粗集料主骨架 | 第26-27页 |
2.4.2 确定混合料其他参数 | 第27页 |
2.4.3 确定混合料配比组成 | 第27页 |
2.4.4 确定矿料的设计级配 | 第27-28页 |
2.4.5 混合料目标配合比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第28页 |
2.5 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拌和、成型工艺 | 第28-30页 |
2.5.1 拌和工艺 | 第28-29页 |
2.5.2 成型工艺 | 第29-30页 |
2.6 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体积参数及力学指标研究 | 第30-37页 |
2.6.1 橡胶颗粒对体积参数及力学指标的影响 | 第30-32页 |
2.6.2 硅藻土对体积参数及力学指标的影响 | 第32-33页 |
2.6.3 橡胶颗粒粒径对体积参数及力学指标的影响 | 第33-35页 |
2.6.4 不同级配对体积参数及力学指标的影响 | 第35-37页 |
2.7 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弹性模量研究 | 第37-39页 |
2.7.1 橡胶颗粒掺量对沥青混合料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2.7.2 温度对沥青混合料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破冰试验及破冰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 第40-46页 |
3.1 破冰模拟试验机 | 第40-42页 |
3.2 破冰试验 | 第42-43页 |
3.2.1 破冰试件制作 | 第42-43页 |
3.2.2 破冰过程 | 第43页 |
3.3 破冰效果评价方法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橡胶颗粒和硅藻土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除冰雪性能研究 | 第46-54页 |
4.1 橡胶颗粒和硅藻土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破冰试验 | 第46-50页 |
4.1.1 碾压次数对破冰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4.1.2 橡胶颗粒粒径大小对破冰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4.1.3 冰层厚度对破冰效果的影响 | 第48页 |
4.1.4 温度对破冰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4.1.5 荷载行驶频率对破冰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 除雪试验 | 第50-51页 |
4.3 除冰雪机理分析 | 第51-52页 |
4.3.1 除冰机理 | 第51-52页 |
4.3.2 除雪机理 | 第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破冰条件与破冰效果相关性分析 | 第54-60页 |
5.1 相关性分析原理 | 第54-55页 |
5.1.1 相关性分析的概念 | 第54页 |
5.1.2 相关关系研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 | 第54-55页 |
5.2 破冰条件与破冰效果相关性分析 | 第55-59页 |
5.2.1 碾压次数与破碎率相关性 | 第55-56页 |
5.2.2 冰层厚度与破碎率相关性 | 第56-57页 |
5.2.3 试验温度与破碎率相关性 | 第57-58页 |
5.2.4 荷载行驶频率与破碎率相关性 | 第58-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0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60-61页 |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