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汽车智能化仿真的交通模拟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交通仿真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2 智能驾驶系统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本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0-21页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1-23页 |
第2章 交通模型总体设计 | 第23-37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交通模型总体设计 | 第23-24页 |
2.2.1 模型的设计目标 | 第23-24页 |
2.2.2 模型总体结构 | 第24页 |
2.3 发车模型 | 第24-27页 |
2.3.1 车头时距分布模型 | 第25-27页 |
2.3.2 驾驶员类型分布 | 第27页 |
2.3.3 车速和车道分布 | 第27页 |
2.4 跟驰模型 | 第27-32页 |
2.4.1 模型回顾 | 第27-28页 |
2.4.2 扩展型 IDM 模型介绍 | 第28-29页 |
2.4.3 本文所使用的模型 | 第29-31页 |
2.4.4 跟驰模型验证 | 第31-32页 |
2.5 行为决策模型设计 | 第32-33页 |
2.5.1 现有模型总结 | 第32-33页 |
2.5.2 现有决策模型的不足 | 第33页 |
2.5.3 本文决策模型方案 | 第33页 |
2.6 换道模型设计 | 第33-35页 |
2.6.1 现有规划方法总结 | 第34-35页 |
2.6.2 本文换道模型方案 | 第35页 |
2.7 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基于模糊逻辑的行为决策方法研究 | 第37-47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行为决策模型总体结构 | 第37-38页 |
3.3 驾驶员满意度判断 | 第38-39页 |
3.4 基于模糊逻辑的行为决策过程 | 第39-43页 |
3.4.1 模糊推理过程 | 第39页 |
3.4.2 换道愿望大小的模糊推理 | 第39-41页 |
3.4.3 换道可行性的模糊推理 | 第41-42页 |
3.4.4 决策命令的确定 | 第42-43页 |
3.5 模型验证 | 第43-46页 |
3.6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基于多目标约束的动态换道轨迹规划方法 | 第47-61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换道行为分析 | 第47-50页 |
4.3 动态轨迹规划 | 第50-55页 |
4.3.1 最优方向盘转角确定 | 第51-52页 |
4.3.2 车辆轨迹生成 | 第52-54页 |
4.3.3 交通车轨迹预估 | 第54页 |
4.3.4 动态轨迹规划方法总结 | 第54-55页 |
4.4 仿真验证 | 第55-59页 |
4.4.1 换道工况 | 第55-56页 |
4.4.2 超车工况 | 第56-58页 |
4.4.3 干扰超车工况 | 第58-59页 |
4.6 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交通模拟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第61-77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仿真系统的实现 | 第61-63页 |
5.2.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61-62页 |
5.2.2 系统的运行流程 | 第62-63页 |
5.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第63页 |
5.4 道路设计 | 第63-66页 |
5.4.1 道路坐标系 | 第64页 |
5.4.2 道路结构定义 | 第64-65页 |
5.4.3 交叉口结构定义 | 第65-66页 |
5.4.4 道路网络结构 | 第66页 |
5.5 交通车辆管理 | 第66-68页 |
5.6 系统关键类的实现 | 第68-72页 |
5.6.1 系统管理类的实现 | 第69-70页 |
5.6.2 自主交通车辆类的实现 | 第70-71页 |
5.6.3 换道决策类的实现 | 第71-72页 |
5.7 交通模拟系统测试 | 第72-75页 |
5.7.1 交通模拟宏观表现测试 | 第72-73页 |
5.7.2 交通模拟多样性测试 | 第73-74页 |
5.7.3 主车-交通车交互测试 | 第74-75页 |
5.8 小结 | 第75-7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7-78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