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电视剧中的东北区域形象研究--新世纪以来央视播出东北题材电视剧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9-16页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二、研究现状综述第10-12页
    三、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第12-16页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9页
    一、区域形象传播第16-17页
        1. 区域的概念界定第16页
        2. 区域形象的定义第16-17页
    二、东北区域的界定及特点第17-19页
        1. 东北区域的概念界定第17页
        2. 东北区域人文特点第17-19页
第二章 东北题材电视剧发展简史第19-24页
    一、东北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第19-21页
        1. 东北题材电视剧界定第19页
        2. 东北题材电视剧历史发展第19-21页
    二、东北题材电视剧的艺术特征第21-24页
        1. 本土化的基层剧作家第21页
        2. 拍摄外景地与真实自然环境的结合第21-22页
        3. 剧情设计与民俗文化的融合第22页
        4. 台词设计与东北方言的穿插第22-24页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东北题材电视剧中区域形象呈现第24-40页
    一、东北题材电视剧的剧本第24-28页
        1. 剧本创作元素随时代进步第24-25页
        2. 画面镜头语言中的地域风光第25-26页
        3. 角色塑造中的东北人物形象第26-28页
        4. 故事情节中的地域民俗文化第28页
    二、东北题材电视剧的传播者第28-30页
        1. 政府政策扶植,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第28-29页
        2. 制作方的主题创作第29-30页
        3. 出品方的广告宣传第30页
    三、东北题材电视剧的传播渠道第30-32页
        1. 央视对电视剧播出的规定第31页
        2. 央视播出电视剧的特性第31-32页
        3. 新世纪以来,央视播出过的东北电视剧目录第32页
    四、东北题材电视剧的受众第32-37页
        1. 本土受众对东北电视剧的认可度第33-34页
        2. 非本土受众对东北电视剧的熟知度第34-35页
        3. 本土受众对东北形象的重识第35-36页
        4. 非本土受众对东北形象的认知第36-37页
    五、东北题材电视剧的区域形象传播效果第37-39页
        1. 东北电视剧在央视的收视率调查第37页
        2. 东北电视剧获奖情况分析第37-38页
        3. 与其他途径的东北区域形象传播比较第38-39页
    六、东北题材电视剧中呈现的区域形象总结第39-40页
第四章 他山之石:西北剧对东北剧的启发第40-44页
    一、西北剧的概念来源第40-41页
    二、西北剧对区域形象传播的特点第41-42页
        1. 独特的西北景观成为电视剧天然的画面造境第41页
        2. 人文景观与剧情设计意象合一第41页
        3. 坚持弘扬优秀进步的传统民俗文化第41-42页
        4. 人物角色塑造偏向英雄主义第42页
    三、西北剧区域形象传播中的经验和教训第42-44页
结论第44-50页
    一、电视剧传播区域形象的优势第44-45页
        1. 直观的展示东北地域风貌,提高地域知名度第44页
        2. 真实呈现东北人民的特性和大气雄浑的东北风情第44页
        3. 细致地描绘东北民俗文化精髓,拉动东北文化建设第44-45页
    二、电视剧传播区域形象的不足第45-47页
        1. 影视画面语言的局限性造成东北形象传播的“社会刻板印象”第45页
        2.“方言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东北文化的语义传播造成理解误区第45-46页
        3. 农村题材剧本创作的“白热化”忽略了对东北城市形象的传播第46页
        4. 电视剧创作团队和演员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第46-47页
    三、东北人民对自身素养和文化的反思第47-48页
    四、东北题材电视剧传播区域形象的品牌提升第48-50页
        1. 拓展剧本创作思路,弘扬东北社会正能量第48页
        2. 将“东北电视剧现象”扩大成为发展东北区域形象的新契机第48页
        3. 提供消遣娱乐之余提升对东北文化的知识性宣扬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附录第53-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5个乡土树种光合氮分配特征
下一篇:全红杨呈色物质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