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3-19页 |
1.1 课题工程背景 | 第13-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31页 |
2.1 混凝土硫酸盐侵蚀 | 第19-24页 |
2.1.1 混凝土硫酸盐侵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2.1.2 混凝土硫酸盐侵蚀影响因素 | 第23页 |
2.1.3 混凝土硫酸盐侵蚀的评估与检测 | 第23-24页 |
2.2 混凝土耐久性 | 第24-27页 |
2.2.1 混凝土耐久性重要作用 | 第24页 |
2.2.2 影响混凝土耐久性因素 | 第24-25页 |
2.2.3 地下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2.3 腐蚀混凝土损伤性能研究 | 第27-31页 |
2.3.1 损伤力学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2.3.2 硫酸盐侵蚀作用下混凝土损伤研究 | 第29-31页 |
3 矿山腐蚀环境中混凝土影响因素及损伤过程研究 | 第31-58页 |
3.1 试验设计 | 第31-37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3.1.2 试件制作 | 第32-35页 |
3.1.3 试验仪器 | 第35-36页 |
3.1.4 试验过程 | 第36-37页 |
3.2 表观现象及破坏过程特征 | 第37-40页 |
3.2.1 表观现象 | 第37-39页 |
3.2.2 破坏过程特征 | 第39-40页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0-51页 |
3.3.1 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规律特征 | 第40-43页 |
3.3.2 强度损失率变化规律 | 第43-47页 |
3.3.3 质量变化规律 | 第47-51页 |
3.4 腐蚀混凝土微观机理分析 | 第51-53页 |
3.5 硫酸盐腐蚀下混凝土损伤模型 | 第53-56页 |
3.5.1 初始损伤的影响 | 第54-55页 |
3.5.2 养护龄期的影响 | 第55-56页 |
3.5.3 多因素下损伤度 | 第56页 |
3.6 小结 | 第56-58页 |
4 矿山腐蚀环境混凝土抗断裂性能劣化试验研究 | 第58-83页 |
4.1 试验设计 | 第58-64页 |
4.1.1 混凝土试件制作 | 第58-61页 |
4.1.2 确定外界侵蚀环境因素 | 第61页 |
4.1.3 试验系统 | 第61-64页 |
4.1.4 试验步骤 | 第64页 |
4.2 三点弯曲切口梁受腐蚀后的腐蚀厚度的分析 | 第64-66页 |
4.2.1 腐蚀厚度检测方法 | 第64-66页 |
4.2.2 腐蚀厚度分析 | 第66页 |
4.3 破坏过程 | 第66-68页 |
4.4 混凝土切口梁受腐蚀后的荷载P与 | 第68-72页 |
裂缝口张开位移(CMOD)分析 | 第68-72页 |
4.5 混凝土切口梁失稳韧度及弹性模量分析 | 第72-76页 |
4.5.1 普通混凝土切口梁失稳韧度及弹性模量分析 | 第72-74页 |
4.5.2 仿钢纤维混凝土切口梁失稳韧度及弹性模量分析 | 第74-76页 |
4.6 混凝土切口梁腐蚀断裂后的微观机理分析 | 第76-81页 |
4.6.1 电镜扫描分析 | 第76-79页 |
4.6.2 XRD分析 | 第79-81页 |
4.7 小结 | 第81-83页 |
5 腐蚀劣化混凝土的AE特征及腐蚀损伤劣化模型 | 第83-107页 |
5.1 腐蚀混凝土单调加载过程中声发射信号特征分析 | 第83-92页 |
5.1.1 养护龄期对声发射信号的影响 | 第84-85页 |
5.1.2 初始损伤对声发射信号的影响 | 第85-87页 |
5.1.3 硫酸盐浓度对声发射信号的影响 | 第87-89页 |
5.1.4 不同腐蚀时间声发射信号特征 | 第89-92页 |
5.2 三点弯曲梁腐蚀后断裂过程声发射信号特征分析 | 第92-97页 |
5.3 基于声发射表征的混凝土损伤劣化模型研究 | 第97-105页 |
5.3.1 腐蚀混凝土受压破坏过程中力学特性与声发射信号特征分析 | 第97-101页 |
5.3.2 基于声发射表征的硫酸盐混凝土损伤劣化模型 | 第101-105页 |
5.4 小结 | 第105-107页 |
6 腐蚀作用下混凝土与钢筋粘结性能退化规律研究 | 第107-120页 |
6.1 试验设计 | 第107-109页 |
6.1.1 试件制作及试验仪器 | 第107-108页 |
6.1.2 加速腐蚀方法 | 第108-109页 |
6.2 表观现象及破坏过程 | 第109-111页 |
6.3 硫酸盐环境下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 | 第111-117页 |
6.3.1 钢筋腐蚀混凝土极限粘结强度 | 第111-113页 |
6.3.2 钢筋与腐蚀混凝土间粘结强度的耐蚀系数 | 第113-115页 |
6.3.3 钢筋腐蚀混凝土间粘结强度损失率和质量损失率 | 第115-117页 |
6.4 钢筋与混凝土粘结强度退化模型 | 第117-118页 |
6.5 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机理 | 第118页 |
6.6 钢筋与腐蚀混凝土粘结性能退化机理分析 | 第118-119页 |
6.7 小结 | 第119-120页 |
7 腐蚀环境下井壁混凝土结构性能劣化评价及预测 | 第120-139页 |
7.1 腐蚀环境下服役井壁强度测试 | 第120-122页 |
7.1.1 副井-259m深度处强度检测 | 第120-121页 |
7.1.2 副井-280m深度处强度检测 | 第121-122页 |
7.2 腐蚀混凝土井壁强度的灰色预测 | 第122-134页 |
7.2.1 灰色GM(1,1)预测建模 | 第122-125页 |
7.2.2 灰色理论在腐蚀混凝土强度中的应用 | 第125-127页 |
7.2.3 腐蚀混凝土强度预测 | 第127-134页 |
7.3 受腐蚀混凝土井壁数值模拟分析 | 第134-138页 |
7.3.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134-135页 |
7.3.2 模型参数选取 | 第135页 |
7.3.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35-138页 |
7.4 小结 | 第138-139页 |
8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39-141页 |
8.1 结论 | 第139-140页 |
8.2 创新点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1页 |
作者简历及发表论文 | 第151-15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