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耐铜和敏铜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根响应铜胁迫的蛋白质组学比较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缩略语第15-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35页
    1 植物对重金属毒害的耐性机理第17-25页
        1.1 排斥第17-20页
            1.1.1 菌根第17-18页
            1.1.2 细胞壁与重金属结合第18页
            1.1.3 根系分泌物第18-19页
            1.1.4 细胞膜的调解作用第19-20页
        1.2 积累第20-25页
            1.2.1 金属硫蛋白第20-22页
            1.2.2 植物螯合肽第22-24页
            1.2.3 有机酸和氨基酸第24-25页
        1.3 抗氧化作用第25页
    2 植物细胞对铜的吸收、传递及平衡调控第25-28页
        2.1 铜的吸收第25页
        2.2 铜的输出和细胞内再分配第25-26页
        2.3 细胞内铜传递给目的蛋白第26-27页
            2.3.1 铜在叶绿体内传递第26页
            2.3.2 细胞质中的铜伴侣分子第26-27页
            2.3.3 铜传递给线粒体第27页
            2.3.4 SOD的铜伴侣分子第27页
        2.4 植物体内铜平衡的调控第27-28页
    3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28-35页
        3.1 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第28页
        3.2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第28-31页
            3.2.1 基于胶的蛋白质组学第28-30页
            3.2.2 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第30页
            3.2.3 基于芯片的蛋白质组学第30-31页
        3.3 植物响应重金属胁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31-35页
            3.3.1 植物响应Cd胁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第31页
            3.3.2 植物响应砷、铝和锰胁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第31-32页
            3.3.3 植物响应铜胁迫的蛋白质组学及铜结合蛋白质组学研究第32-35页
第二章 水稻根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的优化第35-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5-39页
        1.1 植物材料的培养第35-36页
        1.2 蛋白样品的制备第36-37页
            1.2.1 方法A第36页
            1.2.2 方法B第36-37页
            1.2.3 方法C第37页
            1.2.4 方法D第37页
        1.3 蛋白定量第37-38页
        1.4 向电泳第38页
            1.4.1 第一向固定pH等电聚焦第38页
            1.4.2 胶条平衡第38页
            1.4.3 第二相SDS-PAGE第38页
        1.5 凝胶染色第38-39页
        1.6 图像获得与分析第3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9-44页
        2.1 水稻根蛋白提取方法优化第39-43页
            2.1.1 不同蛋白提取方法蛋白产率分析第39-40页
            2.1.2 2-DE图谱分析第40-43页
        2.2 水稻根蛋白等电聚焦程序的优化第43-44页
    3 讨论第44-47页
第三章 水稻根响应铜胁迫蛋白质组学研究第47-6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8-51页
        1.1 植物材料培养与处理第48页
        1.2 组织化学检测第48页
        1.3 蛋白提取第48页
        1.4 双向电泳第48页
        1.5 染色第48-49页
        1.6 图像获得与分析第49页
        1.7 胶内酶解第49页
        1.8 质谱鉴定第49-50页
        1.9 数据库检索第50页
        1.10 RNA提取和RT-qPCR分析第50-5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1-60页
        2.1 铜胁迫下水稻根系表型分析第51-53页
        2.2 铜胁迫下水稻根尖质膜完整性和膜质过氧化的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第53-54页
        2.3 水稻根总蛋白双向电泳分析和差异蛋白的质谱鉴定第54-60页
        2.4 RT-qPCR分析第60页
    3 讨论第60-66页
第四章 蛋白质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及对铜结合蛋白分离纯化的影响第66-8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6-69页
        1.1 植物材料培养第66-67页
        1.2 蛋白提取第67页
        1.3 金属螯合柱填料的制备第67页
        1.4 色谱过程第67-68页
        1.5 固定金属(Cu~(2+))亲和层析(Cu-IMAC)第68-69页
        1.6 植物样品重金属含量测定第69页
        1.7 铜结合蛋白的样品制备与双向电泳第69页
        1.8 凝胶染色和图像获得第69页
        1.9 胶内酶解第69页
        1.10 质谱鉴定及数据搜索第6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9-80页
        2.1 金属螯合亲和层析凝胶对Cu~(2+)的结合量第69-70页
        2.2 不同的金属螯合层析柱对不同的重金属离子去除效果第70-72页
        2.3 铜结合蛋白的固定金属(Cu~(2+))亲和层析(Cu-IMAC)第72-75页
        2.4 铜结合蛋白(特异性铜结合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第75-77页
        2.5 差异表达蛋白的质谱鉴定第77-80页
        2.6 鉴定的铜结合蛋白的Motif分析第80页
    3 讨论第80-83页
第五章 水稻根响应铜胁迫的铜结合蛋白组学研究第83-10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4-86页
        1.1 植物材料培养与处理第84页
        1.2 蛋白样品制备第84页
        1.3 固定化金属(Cu~(2+))亲和层析(Cu-IMAC)第84页
        1.4 双向电泳分离蛋白第84页
        1.5 凝胶染色和图像获得第84-85页
        1.6 胶内酶解第85页
        1.7 质谱鉴定及数据库搜索第85-8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6-95页
        2.1 水稻根铜结合蛋白的固定金属亲和层析分析第86-87页
        2.2 水稻根铜结合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第87-90页
        2.3 差异表达蛋白点的质谱鉴定第90-95页
    3 讨论第95-107页
        3.1 抗氧化防御和解毒相关蛋白第95-98页
        3.2 蛋白质合成、修饰、运输和降解相关蛋白第98-101页
        3.3 基因转录调控相关蛋白第101页
        3.4 病程相关蛋白第101-102页
        3.5 有关氨基酸合成的蛋白第102-103页
        3.6 与细胞壁合成相关蛋白第103页
        3.7 有关信号分子蛋白第103-104页
        3.8 盐胁迫诱导的蛋白第104-105页
        3.9 其它蛋白第105-107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107-111页
    1 主要研究结论第107-108页
        1.1 铜胁迫下水稻根蛋白双向电泳技术的优化第107页
        1.2 水稻根响应铜胁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第107页
        1.3 蛋白质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及对铜结合蛋白分离纯化的影响第107-108页
        1.4 水稻根响应铜胁迫的铜结合蛋白组学研究第108页
    2 主要创新点第108-109页
    3 问题与展望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4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待发表)的研究论文及其它第143-145页
致谢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蜂胶和硫酸化多糖的增强免疫和抗病毒活性研究
下一篇:关于武汉市人大加强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监督实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