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立线侦查”概念的形成 | 第11-38页 |
第一节 “立线侦查”的十年演变 | 第11-17页 |
一、“立线侦查”产生的现实土壤 | 第11-12页 |
二、“立线侦查”的历史演进 | 第12-14页 |
三、我国“立线侦查”的现状 | 第14-17页 |
第二节 “立线侦查”的法律背景变化 | 第17-25页 |
一、立线侦查的法律立足点 | 第18-19页 |
二、立案制度的存与废 | 第19-20页 |
三、初查制度的前世今生 | 第20-25页 |
第三节 立线侦查概念的界定 | 第25-38页 |
一、关于立线侦查的几个问题 | 第26-30页 |
二、比较法上的借鉴 | 第30-34页 |
三、立线侦查的概念 | 第34-38页 |
第二章 立线侦查的法理问题 | 第38-46页 |
第一节 立线侦查对公民权利侵害的危险性 | 第38-42页 |
一、立线侦查权利本位理念并未牢固树立 | 第39页 |
二、立线侦查所用侦查、调查手段多样复杂 | 第39-41页 |
三、保障性程序缺失 | 第41-42页 |
第二节 立线侦查作为主动侦查的效用 | 第42-43页 |
第三节 立线侦查在特殊案件中的人权保护职能 | 第43-44页 |
第四节 立线侦查对程序正义的实现 | 第44-46页 |
一、立线侦查程序具有科学性 | 第45页 |
二、立线侦查程序具有中立性 | 第45页 |
三、立线侦查程序具有参与性 | 第45-46页 |
第三章 传统立线侦查——异常死亡案和失踪案 | 第46-59页 |
第一节 我国对异常死亡案和失踪案的处理现状 | 第46-50页 |
一、我国对失踪案的处理现状 | 第46-48页 |
二、我国对异常死亡案的处理现状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可疑失踪案立线侦查与程序正当性 | 第50-53页 |
一、失踪案件的特殊性 | 第50-51页 |
二、失踪案件立线侦查程序设计的规范要求 | 第51-53页 |
第三节 异常死亡案的立线侦查与程序正当性 | 第53-59页 |
一、可疑自杀与刑事犯罪的关联 | 第53-55页 |
二、可疑意外死亡与刑事犯罪的关联 | 第55-58页 |
三、异常死亡案立线侦查要点 | 第58-59页 |
第四章 立线侦查的拓展运用 | 第59-67页 |
第一节 犯罪预防型立线侦查 | 第59-62页 |
一、立线侦查犯罪预防的可能性 | 第59-60页 |
二、犯罪预防型立线侦查的基本内容 | 第60-61页 |
三、犯罪预防型立线侦查的侦查要点 | 第61-62页 |
第二节 特别法意义的立线侦查——以恐怖活动犯罪为例 | 第62-67页 |
一、恐怖活动犯罪的特点 | 第62-63页 |
二、人权保障对打击恐怖活动犯罪的影响 | 第63页 |
三、对恐怖活动犯罪特殊应对的域外比较 | 第63-65页 |
四、特别法意义立线侦查的基本要点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7-75页 |
第一节 立线侦查的一般法原则 | 第67-69页 |
一、依法原则 | 第67页 |
二、适度原则 | 第67-68页 |
三、及时原则 | 第68-69页 |
四、保护原则 | 第69页 |
第二节 立线侦查的特别法原则——秘密侦查的使用 | 第69-71页 |
一、秘密侦查的侵害性 | 第69-70页 |
二、秘密侦查的必要性 | 第70页 |
三、立线侦查中秘密侦查的实施规范 | 第70-71页 |
第三节 特别法原则的适度扩张 | 第71-75页 |
一、特殊犯罪的犯罪现场、犯罪证据不同于传统犯罪 | 第72页 |
二、特殊犯罪线索的获取、审查不同于传统犯罪 | 第72页 |
三、特殊犯罪的犯罪主体不同于传统犯罪 | 第72-73页 |
四、技术侦查使用的适度扩张是对秩自由、效率等基本价值的再平衡 | 第73页 |
五、立线侦查使用技术侦查措施的规范要点 | 第73-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