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2.1 国外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内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 研究框架及方法 | 第20-22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研究特色与不足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信用风险的理论概述 | 第23-33页 |
2.1 信用风险定义 | 第23-26页 |
2.1.1 信用风险特征 | 第23-24页 |
2.1.2 信用风险的成因 | 第24-25页 |
2.1.3 信用风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 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 第26-29页 |
2.2.1 要素分析法 | 第26-27页 |
2.2.2 财务评估法 | 第27-28页 |
2.2.3 信用评级法 | 第28-29页 |
2.3 企业全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 第29-33页 |
2.3.1 事前评估——客户的资信调查 | 第29-30页 |
2.3.2 事中控制——赊销业务管理 | 第30-31页 |
2.3.3 事后跟踪——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我国钢铁贸易行业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42页 |
3.1 我国钢铁贸易行业现状 | 第33-37页 |
3.1.1 中国钢铁贸易企业的主要特点 | 第33-35页 |
3.1.2 中国钢铁贸易企业生存环境 | 第35-36页 |
3.1.3 我国国有钢铁贸易企业的现状 | 第36-37页 |
3.2 钢铁贸易行业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7-38页 |
3.2.1 钢铁贸易行业外部因素 | 第37-38页 |
3.2.2 钢铁贸易行业内部因素 | 第38页 |
3.3 国有钢铁贸易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第38-42页 |
3.3.1 企业风险意识薄弱,缺失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 第38-40页 |
3.3.2 国内第三方资信调查行业发展尚不完善 | 第40-41页 |
3.3.3 上下游企业普遍存在企业信用不足的现象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中国中钢股份有限公司信用风险控制案例研究 | 第42-58页 |
4.1 中国中钢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第42-44页 |
4.2 中国中钢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特征 | 第44-48页 |
4.2.1 企业综合实力较好,且拥有国有背景加持 | 第44-45页 |
4.2.2 国内贸易增长迅速,企业财务状况不理想 | 第45-46页 |
4.2.3 钢铁贸易业务中,供应商资质参差不齐,企业资金被严重占用 | 第46-48页 |
4.3 中国中钢股份有限公司信用风险的控制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48-58页 |
4.3.1 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决策的缺乏话语权 | 第48-50页 |
4.3.2 企业过度扩张导致整体财务状况不佳 | 第50-52页 |
4.3.3 对供应商及客户资信的追踪调查机制不完善 | 第52-53页 |
4.3.4 企业流动资金紧张 | 第53-58页 |
第五章 完善中国中钢股份有限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 第58-72页 |
5.1 中钢股份信用风险管理的优化原则及思路 | 第58-59页 |
5.1.1 中钢股份信用风险管理的优化原则 | 第58页 |
5.1.2 中钢股份信用风险管理的优化思路 | 第58-59页 |
5.2 强化企业风险意识的塑造 | 第59-60页 |
5.2.1 提高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 第59页 |
5.2.2 提高风险管理部门的决策地位,增强全员风险管理意识 | 第59-60页 |
5.3 建立完善企业信用风险控制体系 | 第60-70页 |
5.3.1 事前评估环节——完善商业信息收集及授信制度 | 第61-66页 |
5.3.2 事中控制环节——建立追踪评级制度 | 第66-68页 |
5.3.3 事后跟踪环节——加强应收账款及逾期账款追收制度 | 第68-70页 |
5.4 建立信用风险分散机制 | 第70-72页 |
5.4.1 信用保险 | 第70页 |
5.4.2 应收账款融资 | 第70-72页 |
第六章 案例启示与展望 | 第72-75页 |
6.1 案例启示 | 第72-74页 |
6.1.1 建立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 | 第72页 |
6.1.2 建立全程信用风险控制体系 | 第72-73页 |
6.1.3 建立信用风险分散机制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资料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