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9-19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3页 |
| 第一节 “村改居”的概念与特征 | 第19-20页 |
| 一、“村改居”的概念 | 第19页 |
| 二、“村改居”的特点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村改居”社区的概念与特征 | 第20-21页 |
| 一、“村改居”社区的概念 | 第20-21页 |
| 二、“村改居”社区的特征 | 第21页 |
| 第三节 公共物品与社区公共品 | 第21-23页 |
| 一、关于公共物品的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 二、社区公共物品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邯郸市“村改居”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 第23-29页 |
| 第一节 邯郸市“村改居”社区的建设背景 | 第23-24页 |
| 第二节 邯郸市“村改居”社区建设情况 | 第24-26页 |
| 第三节 邯郸市“村改居”社区未来发展 | 第26-29页 |
| 第三章 邯郸市“村改居”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现状调查 | 第29-34页 |
| 第一节 邯郸市“村改居”社区公共物品供给内容和数量 | 第29-32页 |
| 第二节 邯郸市“村改居”社区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和模式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邯郸市“村改居”社区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6 | 第34-43页 |
| 第一节 邯郸市“村改居”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34-38页 |
| 一、公共物品供给结构不合理,与城市社区差异大 | 第34-36页 |
| 二、供需不平衡,浪费与匮乏并行 | 第36页 |
| 三、供给主体单一,政府供给效率低 | 第36-37页 |
| 四、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 第37-38页 |
| 第二节 邯郸市“村改居”社区公共物品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3页 |
| 一、“村改居”社区居民委员会未完成职能转变 | 第38页 |
| 二、筹资机制不完善,未能引入社会市场资源 | 第38-39页 |
| 三、现行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 | 第39-40页 |
| 四、地方政府职能“错位”与“缺位” | 第40-41页 |
| 五、居民主体意识缺位,组织、参与能力弱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国内外相关成功案例的经验与启示 | 第43-50页 |
| 第一节 国内相关成功案例的经验与启示 | 第43-46页 |
| 一、武汉百步亭社区公共物品供给 | 第43-44页 |
| 二、温州模式下的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给 | 第44-46页 |
| 第二节 国外相关成功案例的经验与启示 | 第46-50页 |
| 一、美国建立农村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实践经验 | 第46-47页 |
| 二、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做法 | 第47-50页 |
| 第六章 邯郸市“村改居”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模式构建 | 第50-66页 |
| 第一节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 | 第50-53页 |
| 一、完善教育体系及其基础设施建设 | 第50-51页 |
| 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及其基础设施建设 | 第51-52页 |
|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基础设施建设 | 第52-53页 |
| 第二节 建立多元化的供给模式 | 第53-57页 |
| 一、确立政府供给的主导地位 | 第54-55页 |
| 二、构建政府、企业、第三部门供给合作模式 | 第55-57页 |
| 第三节 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筹资机制 | 第57-60页 |
| 一、政府提供的主体地位与局限性 | 第57-58页 |
| 二、鼓励居民自提供 | 第58-59页 |
| 三、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引进市场资源 | 第59-60页 |
| 第四节 建立完善的公共物品决策机制与需求表达机制 | 第60-62页 |
| 一、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的公共物品决策机制 | 第60-61页 |
| 二、建立自下而上的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 | 第61-62页 |
| 第五节 建立政府与居民合作共治的管理体制 | 第62-66页 |
| 一、居民提高主体意识与组织、参与能力 | 第62-63页 |
| 二、居民主动反应自身动态需要,优化资源配置 | 第63-64页 |
| 三、完善公共物品供给监督机制 | 第64-66页 |
| 结语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