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7-1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7-9页 |
二、《摄大乘论》真谛译本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7页 |
(一)国内研究述评 | 第9-16页 |
(二)国际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三、《摄大乘论》真谛译本选题的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摄大乘论》的产生以及流传 | 第19-31页 |
一、《摄大乘论》的形成及其在印度佛教中的地位 | 第19-21页 |
二、《摄大乘论》流传 | 第21-27页 |
(一)《摄大乘论》作者及其流传 | 第21-23页 |
(二)《摄大乘论》的传译 | 第23-27页 |
三、《摄大乘论》真谛译本的翻译背景和概况 | 第27-31页 |
(一)真谛译本的时代背景 | 第27页 |
(二)译者真谛的简介 | 第27-30页 |
(三)真谛译本的概况 | 第30-31页 |
第二章真谛译本《摄大乘论》与其他译本的比较 | 第31-40页 |
一、与佛陀扇多译本的比较 | 第31-34页 |
二、与笈多共行炬译本的比较 | 第34-36页 |
三、与玄奘译本的比较 | 第36-40页 |
第三章《摄大乘论》真谛译本的义理分析 | 第40-58页 |
一、《摄大乘论》真谛译本中的“心识”思想 | 第40-50页 |
(一)真谛的“九识”论思想 | 第40-41页 |
(二)真谛译本《摄大乘论》中的“心识”思想与“阿摩罗识” | 第41-50页 |
二、《摄大乘论》真谛译本中的“三性”思想 | 第50-53页 |
三、《摄大乘论》真谛译本中的“熏习”思想 | 第53-55页 |
(一)“熏习”的界定 | 第53-54页 |
(二)“种子”的含义 | 第54-55页 |
四、《摄大乘论》真谛译本中的“唯识无境”思想 | 第55-58页 |
第四章《摄大乘论》真谛译本的影响 | 第58-67页 |
一、真谛译本《摄大乘论》与《大乘起信论》的关系 | 第58-59页 |
二、对摄论学派的影响及后世研究成果 | 第59-61页 |
(一)对摄论学派的影响 | 第59-60页 |
(二)后世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三、对隋唐佛教学派、宗派的影响 | 第61-65页 |
三、对民国时期佛学复兴的影响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一、佛经原典 | 第68-69页 |
二、期刊论文类 | 第69-70页 |
三、论文集类 | 第70-71页 |
四、专著类 | 第71-72页 |
五、学位论文类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后记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