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索面悬索桥主缆线形的主索鞍影响分析与程序开发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自锚式悬索桥的发展 | 第10-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第13-16页 |
1.2.1 悬索桥计算理论研究 | 第13-15页 |
1.2.2 主索鞍对主缆线形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 空间自锚式悬索桥示例 | 第16-19页 |
1.3.1 日本此花大桥 | 第16-17页 |
1.3.2 韩国Yeongjong大桥 | 第17-18页 |
1.3.3 新奥克兰海湾大桥 | 第18页 |
1.3.4 松原天河大桥 | 第18-19页 |
1.4 问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1 问题提出 | 第19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悬索桥主缆线形计算方法 | 第20-38页 |
2.1 解析法主缆线形计算理论 | 第20-26页 |
2.1.1 计算假设 | 第20-21页 |
2.1.2 主缆线形分析 | 第21-22页 |
2.1.3 分段悬链线法 | 第22-25页 |
2.1.4 其它线形计算方法 | 第25-26页 |
2.2 索段线形计算数值方法 | 第26-28页 |
2.3 索段模拟单元类型 | 第28-32页 |
2.3.1 空间索单元 | 第28-31页 |
2.3.2 空间杆单元 | 第31-32页 |
2.4 优化算法分析主缆线形 | 第32-37页 |
2.4.1 ANSYS主缆找形步骤 | 第32-33页 |
2.4.2 单主缆模型验证 | 第33-35页 |
2.4.3 一次优化结果 | 第35页 |
2.4.4 二次迭代分析 | 第35-36页 |
2.4.5 结果对比验证 | 第36-37页 |
2.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成桥状态计算方法 | 第38-53页 |
3.1 计算平台简介 | 第38-40页 |
3.1.1 MATLAB应用范畴 | 第38-39页 |
3.1.2 ANSYS应用范畴 | 第39-40页 |
3.2 成桥状态主缆线形分析 | 第40-44页 |
3.2.1 加劲梁内力分析 | 第40-41页 |
3.2.2 主缆平衡状态分析 | 第41-42页 |
3.2.3 吊杆平衡状态分析 | 第42-43页 |
3.2.4 主缆线形迭代计算 | 第43-44页 |
3.3 有限元一次成桥调整 | 第44-47页 |
3.3.1 初始参数分析 | 第44-45页 |
3.3.2 主缆初始构形分析 | 第45-46页 |
3.3.3 模型求解 | 第46-47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47-52页 |
3.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主索鞍曲线对主缆无应力长度修正 | 第53-60页 |
4.1 斜平面圆弧曲线 | 第53-55页 |
4.2 空间组合圆弧曲线 | 第55-57页 |
4.3 主缆无应力索长修正 | 第57-59页 |
4.3.1 斜平面圆弧修正 | 第57-58页 |
4.3.2 组合圆弧线修正 | 第58-59页 |
4.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索鞍曲线对空缆线形影响分析 | 第60-75页 |
5.1 鞍座曲线模拟方法 | 第60-64页 |
5.1.1 理论IP点计算 | 第60-61页 |
5.1.2 固定主缆切点计算 | 第61页 |
5.1.3 多个杆、梁单元模拟鞍座 | 第61-62页 |
5.1.4 只受压的杆单元模拟鞍槽曲线 | 第62-63页 |
5.1.5 鞍座-索单元模拟 | 第63-64页 |
5.2 解析法计算空缆线形 | 第64-68页 |
5.2.1 计算假设 | 第64-65页 |
5.2.2 线形计算理论 | 第65页 |
5.2.3 主索鞍偏移量计算方法 | 第65-67页 |
5.2.4 计算方法 | 第67-68页 |
5.3 有限元法计算空缆线形 | 第68-70页 |
5.3.1 计算假设 | 第69页 |
5.3.2 计算方法 | 第69-70页 |
5.4 算例分析 | 第70-73页 |
5.5 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6页 |
6.1 结论 | 第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