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高管竞业禁止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公司高管竞业禁止制度概述 | 第14-21页 |
一、公司高管的概念与范围 | 第14-15页 |
(一) 公司高管的概念 | 第14页 |
(二) 公司高管的范围 | 第14-15页 |
二、竞业禁止的概念与类型 | 第15-17页 |
(一) 竞业禁止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 竞业禁止的类型 | 第16-17页 |
三、公司高管竞业禁止的概念与特征 | 第17-19页 |
(一) 公司高管竞业禁止的概念 | 第17页 |
(二) 公司高管竞业禁止的特征 | 第17-19页 |
四、高管竞业禁止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 信托关系说 | 第19页 |
(二) 委任关系说 | 第19-20页 |
(三) 公司机会理论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我国公司高管竞业义务要件分析 | 第21-34页 |
一、主体要件 | 第21-23页 |
(一) 董事 | 第21-22页 |
(二) 监事 | 第22页 |
(三) 其他高级高理人员 | 第22-23页 |
二、行为要件 | 第23-29页 |
(一) 同业竞争 | 第23-25页 |
(二) 篡夺公司机会 | 第25-29页 |
三、时间和地域要件 | 第29-31页 |
(一) 时间要件 | 第29-30页 |
(二) 地域要件 | 第30-31页 |
四、义务免除要件 | 第31-34页 |
(一) 义务免除程序 | 第32-33页 |
(二) 义务免除时限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司高管竞业禁止制度缺陷与司法困境 | 第34-43页 |
一、竞业禁止义务内容不全面 | 第34-37页 |
(一) 适用主体范围狭窄 | 第34-35页 |
(二) 篡夺公司机会与竞业禁止关系不明 | 第35页 |
(三)“自营或他营”界定不清 | 第35页 |
(四)“同类业务”界定不清 | 第35-36页 |
(五) 义务免责条件规定模糊 | 第36-37页 |
二、公司救济措施可操作性弱 | 第37-39页 |
(一) 归入权规定空泛 | 第37-38页 |
(二) 损害赔偿请求权与归入权的关系不明 | 第38-39页 |
(三) 其他救济措施缺乏 | 第39页 |
三、司法适用规则混乱 | 第39-41页 |
(一) 商业判断规则缺失 | 第39-40页 |
(二) 向“一般条款逃避” | 第40-41页 |
四、违反竞业禁止义务责任司法认定困难 | 第41-43页 |
(一) 损害存在难以证明 | 第41-42页 |
(二) 因果关系举证责任不明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我国公司高管竞业禁止制度的完善 | 第43-56页 |
一、完善竞业禁止制度内容 | 第43-48页 |
(一) 拓宽竞业竞止义务主体范围 | 第43页 |
(二) 明确竞业禁止与篡夺公司机会关系 | 第43-44页 |
(三) 清晰自营或他营标准 | 第44-45页 |
(四) 明晰同类业务范围 | 第45-47页 |
(五) 增强免责条件之程序可操作性 | 第47-48页 |
二、强化竞业禁止义务的救济措施 | 第48-50页 |
(一) 完善归入权制度 | 第48-49页 |
(二) 确定合理的赔偿原则 | 第49页 |
(三) 引入高管责任保险制度 | 第49-50页 |
(四) 增加承担责任形式 | 第50页 |
三、明确违反竞业禁止义务责任认定标准 | 第50-56页 |
(一) 补充公司高管辞职程序 | 第50-53页 |
(二) 明确竞业禁止侵权属性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