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遗址论文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以平武县上游村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国家层面第10-11页
        1.1.2 地方层面第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研究内容及对象第12-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研究对象第13页
    1.4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5 研究框架第14-15页
    1.6 概念界定第15-18页
第二章 传统村落保护相关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第18-30页
    2.1 国内外传统村落相关理论研究第18-23页
        2.1.1 国外传统村落相关理论研究第18-20页
        2.1.2 国内传统村落相关理论研究第20-23页
    2.2 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第23-29页
        2.2.1 国外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第23-26页
        2.2.2 国内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第26-29页
    2.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第30-43页
    3.1 对保护的认识第30-34页
        3.1.1 国际宪章公约对保护的论述第31-33页
        3.1.2 国内条例规范对保护的论述第33-34页
    3.2 对利用的认识第34-37页
        3.2.1 国际宪章条约对利用的阐述第35-36页
        3.2.2 国内法规条例对利用的阐述第36-37页
    3.3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第37-41页
        3.3.1 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对立面第37-40页
        3.3.2 保护与利用关系的统一面第40-41页
    3.4 保护与利用的作用对象第41-42页
        3.4.1 直接作用对象第41页
        3.4.2 间接作用对象第41-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原则、目标与方法第43-49页
    4.1 保护与利用的原则第43-45页
        4.1.1 整体性原则第43页
        4.1.2 原真性原则第43-44页
        4.1.3 可逆性原则第44页
        4.1.4 可识别性原则第44页
        4.1.5 可持续发展原则第44-45页
        4.1.6 协调性原则第45页
        4.1.7 参与性原则第45页
    4.2 保护与利用的目标第45-46页
        4.2.1 短期目标第45-46页
        4.2.2 长期目标第46页
    4.3 保护与利用的方法第46-48页
        4.3.1 保护方法第46-47页
        4.3.2 利用方法第47-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平武县上游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实证第49-89页
    5.1 村落现状概况分析第49-59页
        5.1.1 村落简介第49页
        5.1.2 发展沿革第49-50页
        5.1.3 村落特色分析第50-58页
        5.1.4 存在问题第58-59页
    5.2 上游村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保护规划第59-64页
        5.2.1 分区保护开发控制规划第60-62页
        5.2.2 传统空间格局保护规划第62页
        5.2.3 民居风貌协调规划第62-64页
    5.3 上游村自然生态空间保护规划第64-66页
        5.3.1 山体保护规划第64-65页
        5.3.2 河流保护规划第65页
        5.3.3 耕地保护规划第65-66页
        5.3.4 植被保护规划第66页
    5.4 上游村历史环境要素保护规划第66-69页
        5.4.1 名木古树保护规划第67页
        5.4.2 传统历史遗址遗迹保护规划第67-68页
        5.4.3 传统生产生活工具保护规划第68页
        5.4.4 珍惜石材保护规划第68-69页
        5.4.5 古驿站保护规划第69页
        5.4.6 石刻石雕保护规划第69页
    5.5 上游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69-71页
    5.6 上游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第71-84页
        5.6.1 人工物质空间整治规划第71-79页
        5.6.2 基础设施改善规划第79-82页
        5.6.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82-83页
        5.6.4 综合防灾规划第83-84页
    5.7 上游村发展引导第84-86页
    5.8 管理实施保障措施第86-88页
        5.8.1 政策与制度保障措施第86-87页
        5.8.2 资金保障措施第87页
        5.8.3 人才保障措施第87-88页
    5.9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结语第89-91页
致谢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97-98页
图表目录第98-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L-20/HMX含能共晶THz光谱的理论研究
下一篇:公司高管竞业禁止法律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