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网络诽谤概述 | 第16-25页 |
一、网络诽谤概念及特征 | 第16-22页 |
(一)网络诽谤概念 | 第16-19页 |
(二) 网络诽谤特征 | 第19-22页 |
二、网络诽谤成因及危害 | 第22-25页 |
(一)互联网自身属性 | 第22-23页 |
(二)社会外在因素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网络诽谤适用刑事法律问题争议之探析 | 第25-35页 |
一、界定网络诽谤行为之刑法适用标准 | 第25-31页 |
(一)网络诽谤行为认定 | 第25-28页 |
(二)网络诽谤行为对象分析 | 第28-30页 |
(三)网络诽谤责任主体界定 | 第30-31页 |
二、关于网络诽谤共犯的刑法规制问题 | 第31-35页 |
(一) 网络诽谤适用共犯理论之争议 | 第32-33页 |
(二)共同犯罪网络水军出现异化理论研究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我国网络诽谤法律规制模式的若干建议 | 第35-45页 |
一、网络诽谤行为的定罪模式及原则 | 第35-38页 |
(一)网络诽谤行为适用片面共犯理论 | 第35-36页 |
(二) 关于自诉与公诉案件法律适用问题 | 第36-38页 |
二、确定表达自由与网络诽谤的原则 | 第38-40页 |
(一)表达自由限度之理论基础 | 第38-39页 |
(二)表达自由的界限就是网络诽谤的底线 | 第39-40页 |
三、坚持民法、行政法规范为主,刑法辅助规范的治理原则 | 第40-45页 |
(一)网络诽谤司法处理重定位 | 第40-41页 |
(二)三法衔接机制再构建 | 第41-45页 |
结语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