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缩略语表 ( Abbreviation )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1.1 日本乙型脑炎简介 | 第12页 |
1.2 日本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 | 第12-14页 |
1.2.1 流行与分布 | 第12-13页 |
1.2.2 传播模式 | 第13-14页 |
1.3 乙型脑炎的病原 | 第14-18页 |
1.3.1 乙型脑炎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 第14-16页 |
1.3.2 乙脑病毒的理化特征 | 第16页 |
1.3.3 乙脑病毒的致病过程 | 第16-17页 |
1.3.4 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过程 | 第17-18页 |
1.4 乙型脑炎的临床症状与危害 | 第18-19页 |
1.5 乙型脑炎的诊断与防控 | 第19页 |
1.5.1 乙型脑炎的诊断 | 第19页 |
1.5.2 乙型脑炎的防控 | 第19页 |
1.6 血脑屏障 | 第19-24页 |
1.6.1 血脑屏障概述 | 第19-20页 |
1.6.2 紧密连接 | 第20-21页 |
1.6.3 病原穿越BBB的途径 | 第21-22页 |
1.6.4 细胞粘附分子 | 第22-24页 |
1.7 中性粒细胞跨越内皮组织的机制 | 第24-25页 |
1.8 ECIS | 第25-26页 |
1.9 内皮细胞的活化与内皮细胞的功能失调 | 第26-28页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29页 |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4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9-32页 |
3.1.1 病毒、细胞和酵母 | 第29页 |
3.1.2 实验所用手术器械 | 第29页 |
3.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29-30页 |
3.1.4 培养基及其配制 | 第30页 |
3.1.5 溶液及其配制 | 第30-31页 |
3.1.6 实验动物 | 第31页 |
3.1.7 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2-41页 |
3.2.1 细胞的复苏和培养 | 第32页 |
3.2.2 JEV-P3株的扩增与滴定 | 第32-33页 |
3.2.3 动物饲养及攻毒 | 第33-34页 |
3.2.4 BHK-21 细胞传代 | 第34页 |
3.2.5 bEnd.3 细胞传代 | 第34页 |
3.2.6 BHK-21 和bEnd.3 细胞感染病毒 | 第34-35页 |
3.2.7 脑上清处理bEnd.3 | 第35页 |
3.2.8 鸡胚扩增流感病毒 | 第35-36页 |
3.2.9 GFP+小鼠脾细胞的分离与脾细胞与内皮细胞的互作 | 第36页 |
3.2.10 病毒处理脾脏细胞 | 第36页 |
3.2.11 Western Blot | 第36-38页 |
3.2.12 细胞凋亡检测 | 第38页 |
3.2.13 用ECIS测细胞在不同频率下的阻抗值 | 第38-39页 |
3.2.14 用LFA-1HAGFP+酵母检测bEnd.3 细胞上ICAM-1 的表达 | 第39页 |
3.2.15 ELISA检测bEnd.3 细胞中的细胞因子 | 第39页 |
3.2.16 小鼠血清的制备 | 第39-40页 |
3.2.17 检测小鼠血清样品中ROS的制备 | 第40页 |
3.2.18 检测bEnd.3 细胞中的ROS的含量 | 第40页 |
3.2.19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3.2.20 手术器械消毒和实验动物及废物无害化处理 | 第40-4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1-53页 |
4.1 JEV-P3株毒价 | 第41页 |
4.2 乙脑病毒P3株对bEnd.3 细胞的凋亡分析 | 第41页 |
4.3 病毒对bEnd.3 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 第41-42页 |
4.4 bEnd.3 细胞上ICAM-1 的表达情况 | 第42-45页 |
4.5 ECIS检测病毒感染bEnd.3 细胞后电阻及Rb值的变化 | 第45-49页 |
4.6 检测bEnd.3 细胞上清中和细胞内的ROS的含量 | 第49-51页 |
4.7 检测小鼠血清中的ROS的含量 | 第51页 |
4.8 病毒感染bEnd.3 细胞后其上清中的细胞因子的检测 | 第51-53页 |
5 讨论 | 第53-57页 |
5.1 JEV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 | 第53-54页 |
5.2 JEV活化后的bEnd.3 细胞对外周免疫细胞的粘附增加 | 第54页 |
5.3 活化对bEnd.3 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 第54-55页 |
5.4 活化后的bEnd.3 细胞表达的ROS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 第55页 |
5.5 总结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