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安徽省六安市农村劳动力的调查研究--基于刘易斯转折点理论的视角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文献综述第11-12页
     ·国外文献综述第11页
     ·国内文献综述第11-12页
   ·本文的理论基础第12-14页
     ·完全竞争市场均衡模型第12-13页
     ·刘易斯转折点理论第13页
     ·经济人假设第13-14页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4-17页
     ·研究内容第14-16页
     ·研究方法第16-17页
     ·技术路线第17页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17-18页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二章 六安市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第19-29页
   ·六安市经济发展状况及在全国的位置第19-21页
     ·从构成上看六安市经济发展状况第19页
     ·从产值结构与人口结构来看六安市经济发展状况第19-20页
     ·从各县区上看六安市经济发展状况第20-21页
   ·六安市农村劳动力情况及与全国的比较第21-24页
     ·六安市农村劳动力性别分布第21-22页
     ·六安市农村劳动力增长情况与全国的比较第22-24页
   ·六安市农村劳动力收入与城镇劳动力收入差距及与全国的比较第24-27页
     ·六安市农村劳动力人均收入和城镇劳动力人均收入第24-25页
     ·六安市农村劳动力人均收入和城镇劳动力人均收入与全国的比较第25-27页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六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第29-35页
   ·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及与全国的比较第29-33页
     ·测算方法第29-30页
     ·六安市剩余劳动力的测算第30-33页
   ·六安市刘易斯转折点考察第33-34页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存在角度考察第33页
     ·从六安市农村收入角度考察第33-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第35-45页
   ·调查过程第35-36页
   ·调查点概述第36-37页
     ·金安区三十铺镇第36页
     ·裕安区新安镇第36页
     ·霍山县佛子岭镇第36页
     ·寿县安丰镇第36-37页
   ·调查统计结果描述第37-38页
     ·关于基本情况方面数据描述第37页
     ·关于务工状况方面数据描述第37-38页
     ·关于务工原因等方面的数据描述第38页
   ·六安市产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第38-44页
     ·我国产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第39-40页
     ·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第40-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人假设及转移分析第45-55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人假设第45-46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收益与非经济收益分析第45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分析第45-46页
   ·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第46页
   ·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第46-51页
     ·从性别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第47页
     ·从年龄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第47页
     ·从受教育程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第47-48页
   ·从转移渠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第48页
     ·从转移目的地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第48页
     ·从就业意愿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第48页
     ·从所在行业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第48页
     ·从收入情况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第48-49页
     ·从在外务工人员对家庭的处理及其担忧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第49页
     ·从对国家就业政策了解及相关自我保护方面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第49页
     ·从外出务工的原因及准备打工的时间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第49-51页
   ·转移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六安市社会经济的影响第51-53页
     ·促进六安市农民增收,缓解六安市城乡收入差距第52页
     ·提高六安市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第52-53页
     ·促进六安市农村全面发展第53页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六章 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5-61页
   ·转移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第55-57页
     ·转移率低第55-56页
     ·就业岗位的层次低第56页
     ·收入低第56页
     ·转移的巩固率低第56-57页
   ·政府组织化转移程度低第57-58页
     ·就业服务不到位第57页
     ·就业政策执行监督不力第57页
     ·就业立法滞后第57-58页
   ·本地企业吸引劳动力转移能力不足第58页
   ·以"候鸟式"转移流动为主第58-59页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七章 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第61-66页
   ·从根本原因着手,改善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状第61-64页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及农民工培训,提高市场对剩余劳动力的需求第61-62页
     ·加快农业工业化和产业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第62页
     ·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步伐第62-63页
     ·合理发展小城镇,提高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拉力第63-64页
   ·结合我国国情,降低劳动力的转移成本第64-66页
     ·允许转移农民有偿出让土地第64页
     ·稳妥解决转移农民的户籍问题、改革并完善土地制度第64-65页
     ·健全信息服务,完善管理功能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附录第71-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宿迁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下一篇: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江苏新型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