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关键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17页 |
1.2.1 关键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2.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17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点 | 第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9页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构 | 第19-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研究结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案例背景:中国信用债市场违约现状 | 第21-29页 |
2.1 中国信用债市场违约案例统计分析 | 第21-24页 |
2.2 我国信用债市场违约特征 | 第24-28页 |
2.2.1 公募和私募违约债券数量差异逐渐缩小 | 第24-25页 |
2.2.2 债券违约主体逐渐从民企延伸至国企、央企 | 第25-27页 |
2.2.3 债券违约涉及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定向工具等多种债券类型 | 第27页 |
2.2.4 债券违约行业集中在强周期产能过剩行业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案例描述:东北特钢违约全过程 | 第29-37页 |
3.1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第29-32页 |
3.1.1 基本信息 | 第29页 |
3.1.2 历史沿革 | 第29-31页 |
3.1.3 股权结构 | 第31-32页 |
3.1.4 业务概况 | 第32页 |
3.2 债券违约全过程 | 第32-36页 |
3.2.1 东北特钢违约事件梳理 | 第32-36页 |
3.2.2 东北特钢违约债券一览 | 第36页 |
3.2.3 东北特钢最新债务情况 | 第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案例分析:东北特钢债券违约原因 | 第37-55页 |
4.1 内部原因分析 | 第37-47页 |
4.1.1 公司治理问题凸显 | 第37-39页 |
4.1.2 财务状况持续恶化 | 第39-47页 |
4.2 外部原因分析 | 第47-53页 |
4.2.1 特钢行业景气度低迷 | 第47-49页 |
4.2.2 政府隐性担保积聚信用风险 | 第49-51页 |
4.2.3 债券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 | 第51页 |
4.2.4 信用评级虚高 | 第51-52页 |
4.2.5 债券投资者不成熟 | 第52-53页 |
4.3 后续处置分析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案例启示:如何构建信用债券违约防范体系 | 第55-60页 |
5.1 债券发行人 | 第55-56页 |
5.1.1 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 第55页 |
5.1.2 加强资金运用管理,完善融资决策机制 | 第55-56页 |
5.2 监管机构 | 第56-57页 |
5.2.1 明确角色定位,去除隐性担保 | 第56-57页 |
5.2.2 严控债券发行,强化履约监管 | 第57页 |
5.2.3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 | 第57页 |
5.3 中介机构 | 第57-58页 |
5.3.1 主承销商 | 第57-58页 |
5.3.2 评级机构 | 第58页 |
5.4 投资者 | 第58-59页 |
5.4.1 充分认识债券投资风险,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 第59页 |
5.4.2 加强投资后管理,提升债券违约应对处理能力 | 第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60-61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75页 |
附录A 东北特钢2012-2014年及2015年9月末合并资产负债表 | 第68-71页 |
附录B 东北特钢2012-2014年及2015年9月末合并利润表 | 第71-73页 |
附录C 东北特钢2012-2014年及2015年9月末合并现金流量表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