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3-30页 |
1.1 光伏发电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全球光伏产业快速发展 | 第14-16页 |
1.3 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 | 第16-20页 |
1.4 光伏并网发电的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1.5 光伏并网逆变电路拓扑 | 第22-26页 |
1.5.1 光伏并网逆变器主电路拓扑 | 第22-24页 |
1.5.2 光伏双模式逆变系统结构 | 第24-26页 |
1.6 光伏并网逆变控制技术 | 第26-28页 |
1.6.1 并网电流控制技术 | 第26-27页 |
1.6.2 三相锁相技术 | 第27-28页 |
1.6.3 光伏并网发电与电能质量治理的统一控制技术 | 第28页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2 三相并网逆变器锁相方法研究 | 第30-51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市电正序负序零序分析 | 第31-33页 |
2.2.1 市电正序分量推导 | 第31-33页 |
2.2.2 零序分量的作用 | 第33页 |
2.3 同步旋转坐标变换 | 第33-35页 |
2.3.1 αβγ坐标系的建立 | 第33-35页 |
2.3.2 旋转变换 | 第35页 |
2.4 三相闭环锁相的基本原理 | 第35-37页 |
2.5 改进的三相闭环锁相 | 第37-41页 |
2.6 二阶滤波器离散化 | 第41-43页 |
2.7 频率自适应锁相算法 | 第43-44页 |
2.8 三相锁相新算法控制器参数设计 | 第44-45页 |
2.9 仿真 | 第45-48页 |
2.9.1 谐波分量仿真 | 第45-47页 |
2.9.2 三相电压不平衡仿真 | 第47页 |
2.9.3 频率及相位突变仿真 | 第47-48页 |
2.10 实验结果 | 第48-49页 |
2.11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3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控制器的优化 | 第51-66页 |
3.1 引言 | 第51-53页 |
3.2 H6桥并网逆变器过零点死区设计 | 第53-55页 |
3.3 H6桥并网逆变控制器设计 | 第55-56页 |
3.4 电压环数组滤波器设计 | 第56-58页 |
3.5 电流环电感前馈补偿设计 | 第58-60页 |
3.6 仿真 | 第60-63页 |
3.7 实验结果 | 第63-6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4 三相双模式逆变器矢量控制技术研究 | 第66-99页 |
4.1 引言 | 第66页 |
4.2 双模式逆变器工作模式简述 | 第66-68页 |
4.3 双模式逆变器控制方法 | 第68页 |
4.4 逆变系统离网运行控制技术 | 第68-78页 |
4.4.1 三相逆变系统离网运行分析 | 第68-72页 |
4.4.2 正序矢量控制 | 第72-73页 |
4.4.3 多旋转坐标矢量控制 | 第73-76页 |
4.4.4 逆变器离网运行控制器设计 | 第76-78页 |
4.5 逆变系统离网运行无线并联控制技术 | 第78-84页 |
4.5.1 矢量并机下垂法 | 第78-81页 |
4.5.2 矢量并机稳定性分析 | 第81-82页 |
4.5.3 输出电压直流量控制 | 第82-84页 |
4.6 并网矢量控制 | 第84-85页 |
4.7 三电平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 第85-89页 |
4.7.1 三电平基本矢量介绍 | 第85-87页 |
4.7.2 三相四线三电平空间矢量调制 | 第87-89页 |
4.8 仿真结果 | 第89-93页 |
4.9 实验结果 | 第93-98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5 多机集中补偿控制提高电网电能质量 | 第99-112页 |
5.1 引言 | 第99-100页 |
5.2 无功补偿及谐波抑制的实现 | 第100-102页 |
5.2.1 谐波及无功电流检测 | 第100-102页 |
5.2.2 补偿算法实现 | 第102页 |
5.3 多机集中补偿控制策略 | 第102-107页 |
5.3.1 瞬时剩余功率 | 第103-105页 |
5.3.2 补偿任务分配 | 第105-107页 |
5.4 仿真分析 | 第107-11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4页 |
作者简历 | 第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