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0.1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0.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3-15页 |
0.5 主要新进展与认识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地质背景 | 第17-23页 |
1.1 构造及其演化 | 第17-20页 |
1.2 地层与生储盖组合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烃源岩地球化学与生烃潜力 | 第23-45页 |
2.1 有机质丰度 | 第23-24页 |
2.2 有机质类型 | 第24-28页 |
2.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28-29页 |
2.4 烃源岩生烃潜力综合评价与成因模式 | 第29-34页 |
2.5 烃源岩生油有效性评价 | 第34-45页 |
第三章 原油地球化学与成因 | 第45-73页 |
3.1 原油分布 | 第45-46页 |
3.2 原油和储层沥青基本地球化学特征 | 第46-48页 |
3.3 原油和储层沥青碳同位素 | 第48-49页 |
3.4 原油轻烃 | 第49-50页 |
3.5 原油和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 | 第50-58页 |
3.6 原油和储层沥青分类与成因 | 第58-73页 |
第四章 天然气地球化学与成因 | 第73-88页 |
4.1 天然气分布 | 第73-74页 |
4.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 第74-82页 |
4.3 天然气分类与成因 | 第82-88页 |
第五章 油气成藏地球化学与模式 | 第88-110页 |
5.1 油气分布 | 第88-90页 |
5.2 原油和储层沥青来源及成因 | 第90-100页 |
5.3 天然气来源及成因 | 第100-104页 |
5.4 油气运聚期次 | 第104-107页 |
5.5 油气成藏模式 | 第107-11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0-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