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国民经济计划及其管理论文

中国式分权、政府竞争与经济绩效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4页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第12-17页
   ·文献述评:角度与逻辑第17-23页
     ·从财政分权到政府行为第17-19页
     ·从财政分权到经济绩效第19-21页
     ·从政府行为到经济绩效第21-23页
   ·研究方法与关键概念界定第23-27页
     ·研究方法第23-24页
     ·关键概念界定第24-27页
   ·研究内容与结构第27-30页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第30-34页
     ·论文创新第30-32页
     ·不足之处第32-34页
第二章 中国转轨过程中财政分权的特征事实:历程与评价第34-48页
   ·引言第34-35页
   ·中国实施财政分权改革的初始动因第35-37页
   ·财政分权改革的第一阶段:财政承包制第37-42页
     ·财政承包体制的演变脉络第37-39页
     ·财政承包制与中央财政能力的削弱第39-42页
   ·财政分权改革的第二阶段:分税制改革第42-45页
     ·分税制改革的背景与内容第42-43页
     ·分税制下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地位演变第43-45页
   ·对中国转型期间财政分权制度变迁历程的总体评价第45-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财政联邦还是委托代理:关于中国式分权性质的经验判断第48-66页
   ·引言第48-51页
   ·中国式分权性质的判断:一个可检验的命题第51-54页
   ·分权性质判断命题的计量检验第54-61页
     ·计量模型设定第54-59页
     ·参数估计方法第59-60页
     ·本章数据使用说明第60-61页
   ·动态估计过程与结果解析第61-64页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四章 中国政府间财政竞争效应的识别与解析第66-84页
   ·引言第66-67页
   ·政府间策略性行为分析的两种分析理论:税收竞争与标尺竞争第67-69页
   ·策略性反应方程的设定与数据说明第69-74页
   ·中国省级政府间财政策略性行为识别第74-78页
   ·中国省级政府间财政策略性行为表现形式的识别第78-82页
     ·识别税收竞争效应的可检验命题第78-79页
     ·识别标尺竞争效应的可检验命题第79-80页
     ·识别财政策略性行为表现形式的计量方程与回归结果解析第80-82页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五章 中国式分权与宏观经济绩效第84-104页
   ·引言第84-86页
   ·中国式分权体制与宏观经济绩效第86-93页
     ·中国式分权体制对宏观经济绩效的作用链条第86-90页
     ·中国式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投资过热"的进一步刻画第90-93页
   ·中国式分权与宏观经济绩效的计量检验:变量选择与数据特征第93-98页
     ·宏观经济绩效变量第93-97页
     ·财政分权指标选择第97-98页
   ·中国式分权与宏观经济绩效的计量检验:模型与结果第98-102页
     ·相关经济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第98-100页
     ·计量模型设定与参数估计方法第100-101页
     ·参数回归结果解析第101-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六章 中国式分权的收益与成本:一个逻辑自洽的经济学模型第104-124页
   ·引言第104-106页
   ·中国式分权的收益与成本:现实观察第106-110页
   ·分权体制下经济资源配置的基准模型第110-114页
   ·分权福利效应的数值模拟验证第114-117页
     ·函数形式设定第114-115页
     ·数值模拟结果第115-117页
   ·模型结论的中国化解读第117-121页
     ·关于中国生产函数曲率的讨论第117-119页
     ·关于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偏好的讨论第119-121页
   ·本章小结第121-124页
第七章 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第124-144页
   ·引言第124-125页
   ·中国各省份公共服务水平的动态分布演进第125-130页
   ·中央转移支付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计量检验第130-135页
     ·回归模型设定第130-133页
     ·参数估计结果第133-135页
   ·中央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第135-141页
     ·中央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样本观察第135-138页
     ·中央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计量验证第138-141页
   ·本章小结第141-144页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内涵第144-150页
   ·主要结论第144-147页
   ·政策内涵第147-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6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6-168页
致谢第168-170页
作者简介第170-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经济史视角下的社会结构演进、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增长
下一篇: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以泰国为例